浙江在线01月24日讯
春节前夕,是诈骗案件的高发时段。不法分子想方设法,变换手段,以各种名目进行诈骗,令市民防不胜防。根据警方提供的信息,新报总结了近期频发的五类诈骗案件,提醒市民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仔细甄别诈骗信息。
关键词:退税诈骗
1月11日,一女子自称国税局工作人员,打电话给义乌一位刚买车的车主,称其购买的汽车可退税,且是最后一天,并告知其杭州汽车退税中心电话。
被害人打通“退税中心”电话,结果被告知可以退税2000元。随后,被害人按照对方的提示,到银行自动取款机上进行操作。操作完成时,被害人的手机上发来一条短信,称卡内已转账26864元,外加转账手续费50元。
警方提醒:此类案件,不法分子采取广撒网的方法,利用“国家税务工作人员”的身份,让市民觉得可信度高。因此市民接到类似电话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切莫相信。
关键词:短信诈骗
1月5日,义乌的何小姐收到短信,称其中国银行的网上银行密码EP卡到期。于是,何小姐登录短信提供的网站(WWW.BBOC.US/P)进行操作,按照流程输入身份证号、银行账号和密码。
输完相关信息后,何小姐收到一条短信,称网上银行系统繁忙,需重新登录。何小姐信以为真,再次进行操作,过了5分钟,她的手机收到中国银行短信提醒,卡内44012元被转走。
警方提醒:此类诈骗手段迷惑性很大,市民接到有关银行账户信息时,请务必查看收到短信的号码是手机号码,还是银行客服号码。如有疑问,切记要通过正规的银行服务平台查询,以免上当受骗。
关键词:神医诈骗
去年12月30日,家住金东区鞋塘的曹女士路过卫生院时,一名女子甲以找老中医生看病为借口与曹女士搭讪。这时又有另一自称认识该医生的女子乙,称医生为其婆婆看好了病。在200米开外,她们碰到一名自称是医生孙子的男子丙。
男子丙以帮曹女士消灾为由,让曹女士回家拿2万元现金及金器等“念经作法”。
事实上,曹女士遇到的这三人都是诈骗团伙成员。他们等曹女士把钱和金器等拿来后,乘其不备,将现金和金器卷走。等曹女士醒悟,他们早已逃之夭夭。
警方提醒:这类诈骗多以中老年女性为作案目标,因此,除提醒市民不要相信“作法消灾”之说外,还要记住千万不能将家中情况透露给陌生人。
关键词:兑换外币诈骗
去年12月27日中午,从金华到义乌的大巴上,因案犯乙丢失的钱包被案犯甲捡到,案犯乙用外币“英镑”向案犯甲酬谢,并称100“英镑”可换1080元人民币。
两三个人争先用现金兑换外币后,被害人用6000元人民币向案犯乙兑换了12张面值100的“英镑”。
当车开到金东经济开发区时,一自称“工商银行”的人与案犯甲一同下车,说到银行兑换现金。不久,参与兑换的人陆续下车。当受害人发现自己被骗时,犯罪嫌疑人已不知去向。
警方提醒:兑换外币诈骗,一般为团伙作案,作案人往往是由打扮得体的中青年男女组成,以急需人民币用、银行暂时不能兑换等为由,骗取被害人信任,并营造多人争相兑换的场面。因此,提醒市民发现有人争相兑换外币时,一定要留心。
关键词:丢捡物品诈骗
1月2日,在义乌江东街道孔村到西陈村的路上,一男子在被害人前面掉了一只包,另一名男子随后上前将包捡起,拉被害人到一边分钱。
后来,掉钱包的男子找到被害人和一起分钱的男子。为表示清白,被害人将身上的银行卡、手机、身份证及现金交给掉钱包的人到银行查验。后来掉钱包的男子一直没有回来,被害人才发现被骗。
警方提醒:此类诈骗作案方式老套,抓住被害人贪图小利的心理,先让被害人平分捡到的大额现金,然后出现丢包人,并随之将被害人一步步引入不法分子设好的圈套。因此,提醒市民不要贪图不义之财,天上掉的“馅饼”,往往都是“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