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2月22日讯
昨天下午,52岁的范国梁在北大图书馆办理了阅览证,还拿到了密密麻麻的课程表,选完课后,他就正式成为北大中文系的一名旁听生了。
4天前,范国梁还在兰溪市香溪镇经营着一个蔬菜摊位,起早贪黑地卖菜。
卖菜老范喜欢保尔·科察金
范国梁是金华兰溪市香溪镇人,和妻子经营着一个蔬菜摊位,一儿一女都在学校里读书,日子称不上不富裕,倒也算安逸。
但今年春节之后,范国梁将生意交给妻子打理,自己带着一个行李包,坐火车到了北京。
在老乡的帮助下,他在距离北大半小时车程的地方租下了10平方米的小屋,月租700元,范国梁要在这里做一个北大的旁听生。
“我读书只读到小学三年级,虽然没有机会再读下去,但一直很喜欢。”范国梁的家中收藏了三四百本书,“对我影响最大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科察金的精神让我很感动。”
范国梁并没有告诉妻子自己的计划:“我只是说到北方走走看看。”
深造是为了研究祖先范浚
在已经年逾五旬的情况下,选择到北大深造,并非是范国梁“心血来潮”,这一切都和宋代理学思想教育家范浚有关。
范国梁是范浚的第28代孙:“这是2008年,我们范氏家族修族谱时发现的。”
从此以后,范国梁迷上了范氏族谱以及范浚的诸多著作。他拿出全部积蓄7万余元重修了范浚墓,又整理刊印范浚的佚文作品集。
着手研究族谱和范浚著作后,范国梁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古文:“很多是不断句的,我拿着族谱让别人给我加加标点,大家都说,这谁看得懂啊?”
范国梁自己琢磨,一段时间后,他虽然能够读懂简单的文言文,认出大部分的繁体字,也能磕磕绊绊地给没有标点符号的句子断句,但再想深入一些研究,就没办法了,“一些时代背景啊,文词意思啊,都不明白。”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范国梁在网上结识了曾在北大旁听过的老乡柳哲,对方邀请他到北大旁听。
“我去他家看过,经营菜摊也很辛苦,那种环境下没办法做研究。”柳哲的建议是既然范国梁爱好学术,到大学里来听课,能更快地打好基础。
计划节衣缩食旁听至少三年
不过,这个决定,范国梁并没有详细地向妻子儿女解释,“不想他们担心,等我真的做出点事情再告诉他们。”
范国梁的计划是在北大旁听最少3年,多听听文学、历史、哲学方面的课程,目标一是研究族谱,二是找到范浚《香溪集》的元代、宋代原本,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文。
“来之前我也担心过自己能不能听懂。”到北大之后,范国梁就听了几场讲座,“有的的确不太明白,但大部分还是能听懂的,可能和我前几年一直坚持自学有关吧。”
虽然北京的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家里,但为了能全身心地学习,范国梁目前没有赚钱的想法,他的应对是“节衣缩食”。
“自己煮面做饭,比在外面吃一顿省一半,以前一天要抽三四包烟,现在也开始戒掉了。”虽然条件艰苦,但范国梁还是花费了三千多元,在新租的房子里添置了电脑和打印机,因为这是学习必不可少的。
老范的谈吐一点儿都不像农民
昨天下午,范国梁在柳哲和北京大学中文系原办公室主任张兴根的陪同下参观了北京大学。
巧的是,张兴根是金华浦江人,3个人是地地道道的老乡。
“他是弃商从文,精神挺可贵的,虽然以前也遇到过像他这样的人,但这么大年纪的是第一次碰到。”张兴根说,他和范国梁交谈过,“还是有一定的基础,在专业方面不是一张白纸,第一眼见他,谈吐一点儿都不像农民。”
张兴根介绍,校内课程允许旁听是北京大学的传统。在他的建议下,范国梁办一张旁听证,以便顺利旁听。
范浚(1102~1150),人称香溪先生,字茂名(一作茂明),兰溪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中前后在世。范浚在绍兴中举,当时秦桧当政,辞不赴。闭门讲学,笃志研求,学者称香溪先生。
范浚著有香溪集二十二卷,被收入《四库总目》传于世。
他的理学思想对金华乃至浙江理学的影响久远,被称为“婺学之开宗,浙学之托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