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合作建房的组织者王涌宇日前向记者表示,合作建房能使房价比市场价便宜15%至40%。他解释说,因为合作建房是“自产自销”,所以就省掉了开发商的利润、广告、销售等费用。但事情真如他想像得那么简单吗?
合作建房成本并不低
浙江工业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虞晓芬表示,现在经营性土地的供应都是面向市场进行公开拍卖的,地价已相当高。“如果政府以优惠价格把土地划拨给民间的合作建房者,那对于普通的房地产开发商来讲,岂非制造了新的不公平竞争?”
一位曾经开发过楼盘的业内人士徐先生表示,现在所有的开发商拿地都比较困难,民间合作建房要想拿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除非跟一些资金链紧张的小开发商合作,适当买点土地。徐先生说:“现在杭州市区内的地价一般在1000万元一亩左右,地段稍差的,也要五六百万元一亩。”
巧合的是,合作建房的很多成员都看中了滨江区。据记者了解,去年底滨江区拍出的地价高达每亩平均570万元左右。
让我们来给合作建房者算一笔账:如果是建多层,按照合作建房刚开始的50位参与者计算,至少需要3亩地。3亩地等于2000平方米,按照容积率为2.5计算,可建房面积为5000平方米,分配到50位成员头上,平均每户100平方米。
拍卖价格加上土地契税等在内的总地价约为1764万元,按照地价占建房成本45%左右计算,估计需要3920万元的总成本;一个房产项目广告费、财务费用等约占10%,当然合作建房可以刨去这部分费用,那么成本约可以降到3528万元。这个成本分摊到50户人家,每户为70万元,按照平均每户100平方米计算,均价为7000元每平方米左右。
而据记者所知,现在滨江地区的商品房均价,也在6500元至7500元每平方米上下。这就意味着,合作建房的均价成本,居然与商品房的价格不相上下,那消费者又何必去费时费力呢?
融资难,拿地也难
在成本价之外,土地因素、融资因素等均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合作建房的进程。
王涌宇表示,目前他的“联盟”人数已经达到了200多人,如果按照200多人来算,那他要建的,就是个中等规模档次的楼盘,而不仅仅是3亩地这么简单了,需要的资金量也就会更多。
200多个人,就算每人20万元的首付款,总共也就4000万元,这点资金是很难通过公开拍卖拿地的。虞晓芬认为,合作建房者要想在短时间内筹措大量资金,与实力雄厚的开发商展开激烈竞争,这有很大的难度。
那么,巨大的资金缺口如何来填补?
在北京,有银行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从资金上支持当地的个人合作建房。而在杭州,根据记者了解到的信息,截至目前,还没有哪家本地银行很明确地表示支持。
王涌宇表示,如果最后实在得不到本地银行的支持,那么他只有从境外资金、私募基金方面考虑,因为他以前就是从事帮助企业境外上市方面的业务,有渠道和资源可用。
对于最关键的土地问题,王涌宇仍然对政府抱有期望。他表示,还是想跟政府谈谈,最好能有优惠的土地给予帮助解决,实在不行,他们也正在跟某些开发商商量,希望能从资金链紧张的中小开发商手里盘地。目前,大家的意愿主要集中在余杭区(包括闲林、良渚等地)、滨江区和市区,以滨江为主。
而记者一位从事风险投资的朋友则对王的融资途径基本不予认可。他表示,资金进入房地产业,都是冲着该行业的丰厚利润去的,现在合作建房把暴利去掉了,那对于风险投资商也就丧失诱惑力了,像境外资金、私募基金这类风险投资怎么可能对此有兴趣呢?
建房过程也充满变数
即使土地、资金都准备妥当了,建房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也还有很多。
那位曾经搞过房地产开发的徐先生表示:“节省15%至40%只能是一个美丽的梦想,因为它违反了社会分工日趋细化、专业化的发展潮流。即使房价降下来了,合作者也将会付出更多的机会成本,而这些看不见的成本,恰恰会抵消所节省的费用。”看不见的成本既包括建筑工程质量可靠性引发的风险成本,更包括在购买原材料时的质量风险与价格成本。
记者了解到,合作建房中的不确定因素还有很多,包括政府是否支持的不确定性,房产市场在宏观调控下的波动性等等,这都是参与合作建房的人所要承担的风险,而这些风险,以前都是由开发商来承担的。
虞晓芬女士也对杭州合作建房的前景不太乐观。她认为,首先,项目涉及到上百人,房子建完后,这么多股东的利益如何协调也是件很棘手的事情;其次,房产开发是项专业性很强的业务,需要专业人员运作,而合作建房者中目前还缺乏这样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