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根木桩揭示长春塘修筑方法
在距石塘南侧约2米处,分布着一排高出底部约20厘米的木桩。松木桩东西向排列,插在青灰色淤泥中,已发掘部分松木桩共36根,大的木桩19根,直径20-32厘米,东西向,小的木桩17根,直径约12厘米,近弧向排列,分布于大的木桩四周。
民间俗语“千年水底松”,即是指松木在水底一千年也不会朽烂,“它们的发现,表明古代人修筑塘坝的方法和现在几乎一模一样。现在我们在修筑河堤之前,也是先打木桩,围出一片地方,然后将水舀干再施工的。”考古工地现场负责人、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罗鹏告诉记者,松木是加固河堤经常使用的木桩材料,发现的松木桩,应该是筑塘时为防止水底淤泥下沉和移位所设的,起到巩固石塘的作用。其中,大木桩应该是明代的遗物,而小木桩开口低于大排松木桩,专家推测其年代应该更早,可能是宋代修筑土塘时所用的木桩。
石塘南侧木桩外围,还裸露着数十厘米厚的河底淤泥。专家据此推测,此处应为旧时南塘河连接奉化江的河岔道。
市民将来可近距离欣赏
专家称,发现的长春塘遗迹构筑讲究,塘体宏伟,保存较好,不仅证实了文献记载的真实性,为宋代《营造法式》提供了例证,也为我市大运河申遗关于宋、明时期的水利设施提供了历史实物。同时,长春塘遗址的发现,确定了明代南塘河东岸岸基,为再现南塘河历史街区古代地理风貌提供了参考,是研究古代宁波的水陆交通、水利工程设施以及城市发展史重要的第一手实物资料,也是名城宁波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预计年内将建成开放的南塘河历史街区,将对长春塘遗址进行原址保护,市民有望近距离欣赏这一市区通过考古发掘发现的唯一古代明州水利设施。
相关新闻
宋代古墓与汪大猷有关?
本报讯此次考古发掘,除了发现长春塘遗址外,还在袁牧之故居南边发现了一座东西向的宋代墓葬。据罗鹏介绍,该墓葬为双室合葬墓。南北长2.86米,东西宽2.9米,墓室内出土有青白瓷盖罐、镏金银簪、骨簪、镏金银鱼、韩瓶、铜钱45枚。“出土的铜钱最晚年代为北宋晚期的‘政和通宝’,我们据此推测这座墓葬的年代为北宋晚期”。
墓中出土的一件镏金银簪让罗鹏产生了大胆推测,“银簪上刻有一个‘王’字,我们初步推测这里为宋代的王氏墓葬。”罗鹏进一步推测,这处墓葬甚至还可能与南宋权吏部尚书、余姚大隐人汪大猷有关,“史书记载,他的外婆姓王,就住在南门外,他生前常去扫墓的。” 来源: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