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18日讯 红色故事:85岁的朱增业满头白发,满面笑容。寒暑假时,村里的娃娃们都爱缠着他,搬只板凳,托着腮帮,围成一圈,听他讲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打土豪土匪以及解放后的豪情往事,朱增业讲得好,娃娃们都爱听。4月13日下午,记者当了一回“娃娃”,到他家中听他讲不能忘却的故事。
“放牛娃”参加革命
朱增业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兄弟姊妹7人。
老朱家的孩子多,田地少,赋税重,收获的粮食根本填不饱肚子。早上喝一碗米汤,中午吃半碗米饭、配一点番薯,晚上全部啃番薯,朱增业父母都按照孩子年龄的大小分配每餐的食物。
8岁半时,朱增业开始独自放牛,早上赶牛出去,顺便挎一只竹篮,一边放牛、一边挖野菜,一天能挖半篮子。“煮野菜没啥营养!但吃下去,总不至于太饿。”朱增业说,那时候野菜也不好找,大家都在挖,就少了。
即便是这样,土豪土匪还经常欺压乡邻,国民党反动派时常来拉壮丁,碰到拉壮丁,村里的乡亲只得团结起来,从牙缝里抠出稻谷,凑在一起上下打点,才不至于被拉走。
1947年3月底,中共丽水县委在岱后村重建。血气方刚的朱增业参加革命,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压迫得太厉害了,日子没法过了,只能起来反抗。”朱增业回忆起入党的初衷,眼光中满是豪迈。
加入共产党后,朱增业起初的任务是贴宣传标语。上级把标语内容给他,他趁着天黑秘密行动,到各处张贴起来,动员更多的人起来斗争。
“革命宣传标语还真有用,不少老百姓看到标语,志愿都跟着共产党干革命。”朱增业说,群众加入革命队伍,还是因为共产党真正为群众谋利益,群众才真心拥护。
给共产党领导送好信站好岗
解放前夕,兵荒马乱,反动武装共三次对岱后武装根据地进行“清剿”。当时,朱增业除了贴标语,还有一项任务是送信,帮助各武装力量联系。
“那时候,送信是有危险的,被逮住说不定会掉脑袋。”朱增业回忆,白天送信,就化装成做生意的;晚上送信,两个人同行,爬山走山路。
“考虑到我们会碰到的危险,上级领导把我们顾得很牢。”朱增业说,一封信交到我们手里,就会向我们交代哪些地方可以去、哪些地方不能去、走什么样的线路最安全,所以他们送信没出过事。
上级护着党员,党员忠诚做事。当时,为了武装斗争,中共丽水县委领导时而聚到一起开会,研究斗争方针策略。每次开会前,朱增业等人都会赶在领导露面前清场,保证没有反动派的耳目和土匪。开会时,他们就站岗放哨,有时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朱增业说,那时候,共产党党员身份都是保密的,即便两个人都是党员,说不定都不知道对方身份,每次开会时,村里打开大门的人家,基本都有党员在放哨。
田野上成长为科技种田标兵
解放后,田地掌握到了群众手里,多种粮食、种好粮食、填饱肚子成了老百姓的共同心声。岱后村分成六个生产队,老百姓开始鼓足干劲种粮。
1958年以前,朱增业一直在岱后村第三生产队,后来,他被安排到第四生产队担任队长。“当共产党的干部,就要带头干。”朱增业自豪地说,第四生产队种粮种得最好,经常受表扬。
从一名种田的“老把式”成为一名科技种田好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国家推广种植新技术,朱增业带领四队最早接受,种的粮食长势好、产量高。“科技种田,关键是要甩掉一身蛮劲,改用巧劲。”朱增业说,当干部的先学会新技术,再手把手交给农民,这样新技术推广得快。
朱增业担任了20多年的生产队长,他所在的四队成了种粮新技术推广的试点,并且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标兵。
后记:朱增业老人现在身体硬朗,老伴健在,四个儿子都在外地做生意,国家有补贴,儿子又孝顺,按他的话说:“老两口活在共产党的福窝里,肯定会多活几年。”如今,四个儿子中,一个是预备党员,两个是入党积极分子,朱增业说,这是老朱家的“红色精神”传承,要永远跟党走,感念党恩。(处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