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治华向记者介绍大伯的故事。史春波摄
浙江在线05月11日讯
绍兴诸暨次坞镇溪埭村,一座初建于清代的江南小院隐于青山绿水间。小院不远的山坡上,白色大理石台阶延伸至坡顶,松柏林苍翠挺拔,簇拥着一座烈士纪念碑。“俞秀松烈士永垂不朽”九个大字赫然在目。
俞秀松是谁?或许很多人已并不知晓,但在小镇上却是家喻户晓,引以为傲。
俞秀松的侄子俞治华如今已经60多岁。坐在这个小院子的堂前,60多岁的老人说起大伯的故事,绘声绘色。
他来自于诸暨的一个小山村
他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他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任书记
他结婚是斯大林批准的,还送了一架照相机
大伯俞秀松的跌宕人生
读书迟到大伯拔了自己一束头发
大伯留下的一张珍贵结婚照
在我们当地,俞姓是一个大族,周围几十里都是俞家人聚居。我的爷爷俞韵琴是清末最后一批秀才之一,很有学问。但家里主要靠他教书收入维持生计,家境比较清贫。
当年为了供大伯读书,爷爷还欠下了不少债。因此,大伯知道读书不易,从小就勤奋学习。他早晚放牛,白天在本村小学读书,中午还要抓紧时间割草。
有一天早晨,天下着雨,他不知不觉睡过了头,最后赶不及去上课,大伯很自责地使劲拔下一束头发,以此警戒自己。
大伯是1899年生的,1916年,大伯十七岁,考进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当时的第一师范与北方的北京大学遥相呼应,是南方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校长就是著名教育家经亨颐,云集了陈望道、夏丐尊、刘大白等名望教员。
他高兴极了。
从我们溪埭到杭州城的路,其实并不远,只要翻过村后的三台山,已是萧山的楼塔了。由此向北,是一马平川的官道。一般在萧山歇一晚,第二天渡过钱塘江,进了观潮门,正好吃午饭。
大伯就是沿着这条路,顶着酷暑的毒日,走出了山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