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薛建国(左)正在采访王兰英老人。
讲述人:王兰英(解放战争期间,参加过淮海战役的卫生员,离休后住在省军区第一干休所)
时代背景
1948年12月初,淮海战役进入第二阶段,中野、华野集中优势兵力,在安徽宿县西南的双堆集,歼灭黄维兵团。华野三纵队参加了这场战斗。
本文主人公王兰英,当时是三纵队野战医疗队的一名卫生员。14岁就参军的她,此时已跟着部队打了两年多仗。
80岁的王兰英,说起这段往事,清晰得就好像发生在昨天。
淮海战场上,烧热砖头给伤员取暖
见记者来了,王兰英笑着从沙发上起身,拿来苹果和水果刀。
经她的手,没一会儿,一整条细长的苹果皮褪了下来。
“来,吃个苹果!”老人的声音亲切而干脆。这个14岁参军的老革命,跟着华野第三纵队(前身为山东军区第八师,后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军)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厄,此时耳不聋、眼不花,手脚利索,回忆起战争的岁月,不时会发出孩子气的笑声。
我是华野第三纵队一个医疗队的卫生员。卫生员主要负责照顾伤员,就是吃药、上药、包扎、喂饭、上厕所这些事情。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那会儿,是1948年冬天,冷得像要把人耳朵冻掉。我负责照顾十几个伤员。当时每个伤员只有一条被子盖,冻得不行。我急坏了。
炉里生着火,我有了主意:搬来几块砖头,放进炉子里烤一会儿,浇上点凉水降温,再弄点破布、棉花包在砖头外面,这就和现在一个热水袋差不多了。
我给每个伤员的被窝都塞了这样一个砖头包,结果没有伤员冻坏。
攻打泗县,照顾19个伤员,两天两夜没合眼
王兰英印象中,最艰苦的时候是部队攻打安徽泗县那会儿。为照顾伤员,她两天两夜几乎没合过眼。
华野三纵是由山东军区第八师、滨海警备旅合编而成。我所在的医疗队,之前属于山东军区第八师。
1946年7月,八师攻打安徽泗县。战斗极为艰苦,伤员不断送来。医疗队在泗县附近的一个村子。我负责照看两个院子的十几位伤员。
当时天下着雨,伤员浑身雨水和泥水。我借来盆子,打了水,把伤员一个个清洗干净。伤轻的战士要上厕所,我就背他去;伤重的不能动,我就找来树叶,在他身下铺好,方便完拿掉树叶,再给擦洗干净。
到了下午,感觉人快散架了。这时班长来了,带我去吃了午饭。吃完饭,我感觉有力气了,又去烧水、洗衣服……
晚上我不敢睡觉,提个小灯笼来回巡查,谁喊痛,就喂他一粒止痛片,慢慢地天就亮了。这样直到第三天部队撤走。
我也不知道怎么过来的,就记得娘说过“出去就好好干,别忘记咱家受的苦”。
一辈子的革命夫妻
王兰英1931年生,老家山东苍县,农家子弟。单用爽1930年生,老家也在山东,也是农家子弟,也在王兰英所在的医疗队当卫生员。
两人一起经历攻打泗县的失利,经历鲁西南突围的惊心,经历淮海战役的大捷。
但老单强调,当时他们是同志间纯洁的友谊,他从没对王兰英特别照顾,因为“她比男人都能干,不用照顾”;战火纷飞,也没那心思。
国民党的飞机三天两头来轰炸,坟边能躲就躲坟边”;更不敢过多接触,“男女同志间要保持距离,这可是作风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王兰英被送到宁波一医校学习。单用爽去了朝鲜战场。从朝鲜回来,单用爽去看王兰英,两人才明确了关系。
1958年,王兰英毕业,两人结婚。同在117医院,王兰英在小儿科,单用爽做麻醉。两人生下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女儿在杭州一家医院工作,儿子在铁路当乘警。
老两口现在身体都不错,就是单用爽耳朵不大好,装了助听器还是不行。采访中,王兰英经常要大声地把问题复述给老伴听。
有一次,一句话说了好几遍,老单还是没听清楚。两个人面对着面,突然笑了起来。
王兰英
山东苍县抱犊崮人,1931年生,曾是家乡的儿童团长。1945年入伍。参加过鲁南、淮海、济南、渡江等战役。她悉心照顾伤员,曾两天两夜没睡过觉,战友们说她“比男人还能干”。
她曾三次被评为特等工作模范,并获得了“女状元”的称号。1950年被授予华东二级人民英雄称号。离休前曾是一名儿科医生,担任过117医院副院长。现居住在浙江省军区第一干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