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24日讯
2月份,省纪委要求在年底前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便民服务工作全覆盖。而此时的玉环,已在全县276个行政村、28个社区建立280家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覆盖全县——
玉环跑腿“村官”这10年
2001年的玉环,因为一项制度创新闻名全国:
那年2月28日,在当地的龙溪乡,前来办事的群众只要在乡“全程办事代理室”填一份承办单,然后就到受理室后面的等候室喝点茶,看看电视,坐等结果。等候室墙上,写着:“把方便让给群众,把麻烦留给干部。”2002年,这项名叫“全程办事代理”的制度在全国推开。
今天,全程办事代理制已在玉环坚持10年,这项旨在切实解决群众办事难、促进干群和谐的服务制度,已从当年那个“一窗进出,全程代理”的乡代理室,上伸至县级部门,下延至村居社区,形成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让村民办事不出村。
“现在,村民无论大小事情需要跟公家打交道,统统可以交给村干部来跑腿。必须村民本人出面的,村干部负责陪办。村干部还要向村民承诺,几天之内必须办结。”市委常委、玉环县委书记柯昕野说。
群众办事不出村
玉环2006年始服务重心下移到村,通过设立村级代理点,由村干部轮流坐班、机关干部服务进村等制度让全程为民办事代理制得以深化。运行多年后,这些原本功能简单的村代办点不断整合资源,完善功能,规范服务,至今年3月,已发展成覆盖全县276个行政村、28个社区的280家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服务内容拓展为“代办转送”、“村级即办”、“便民服务”等三大类,让农民群众基本可以做到“办事不出村”。2010年,全县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共为群众办理各种服务事项2万余件。
在大麦屿街道鲜迭社区服务中心,每天前来办事的村民络绎不绝。由于远离城区,村民以前到县城办事,路上至少要两三个小时,交通费要花20多元。再加上社区留守老人多,他们又听不懂普通话,政府部门办事的年轻人有很多不懂方言,交流起来很费劲。
2008年3月来到服务中心的大学生村官高雪很快成了他们的好帮手,她包下了社区居民涉及的社保、民政事务。在68岁的李永清家,高雪将刚办好的医疗卡登门送到,正在忙活的老人连连道谢:“要让我自己去办,家里好几个病号走不开不说,连政府门朝哪儿都不知道。”
在一些村级服务中心,服务职能不断拓展。
在渔业村下栈头村,村服务中心推出了为渔民免费代办各种证照等特色服务。眼下正是渔船伏休时间,各艘渔船都把需要年验的船舶证书和船民证送到服务中心来。工作人员每办理一次,就跑两趟县城、两趟椒江。
县、乡、村三级联动
村民办事方便了,具体经办的“村官”要找谁?玉环县纪委书记应建红告诉记者,村级服务中心也有“上家”。
早在2000年9月,玉环就在全市率先成立了首家县级政府集中办事机构,即县为民服务中心。玉环把城建、工商、土管等20个县级部门的268个办事项目陆续集中,“设摊”受理、承办群众申办事项。
由于部门之间有职能交叉,好多人很难弄清楚,玉环规定这些窗口实行“一窗受理,窗窗联动”,从进门开始到离开,每个窗口都是引导员。部分较繁琐事项由为民服务中心窗口负责人“一支笔审批、一站式办理”。
与此同时,全县11个乡镇、街道均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实现工作时间每个乡镇每日都有八九名工作人员坐班为群众提供办事服务。
3月30日,投资400万元新建的龙溪乡全程办事服务中心大楼启用。
经过10年的发展,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早已从原来只办理涉农等事项,扩展到社会事务、劳动保障、经济发展、村镇建设、户籍调解等办事项目。在龙溪乡服务中心,土地、房管、工商等部门开始进驻,公开受理85个办事项目。
“现在村干部办事也便捷了,批地建房、农机补贴、工商办证等以前比较难办的事儿,再也不用东奔西走了。”龙溪乡党委书记金鑫说。
坎门街道服务中心建立了“一车一卡一指南”便民服务体系。“便民直通车”让机关干部主动下村入企,为村民送信息、送政策、办实事、解难题;“便民服务卡”和服务指南,则把办理的项目内容、服务对象、所需资料、办事流程、办理时间以及县为民服务中心相关窗口、机关科室、村级代理点联系电话等信息全面公开。尤其对辖区内的近2000名残疾人、孤寡老人、困难户,做到一人一卡一指南,他们有事,只要一个电话,干部就会主动上门帮助办理。
制度催生高效廉洁
“找个熟人好办事”,在玉环曾经也颇为盛行。这样做的原因,一是不懂办事程序,太过麻烦;二是熟人有关系,能得“照顾”。而在今天,群众高兴地说:“现在不托一份人情,不递一支香烟,也能办成事。”
“全程办事代理制”无疑筑起了一道反腐败的“防火墙”——要办事的人和具体办事的人一般不直接接触,如果不涉及实地勘察或需要调查的项目,则不论涉及多少科室,也不论手续多么繁琐、程序多么复杂,只要认准受理室一个门,将完整的材料递进去,就可在受理室给出的时限内坐等结果。同时它又是一根动力轴,带动机关事务更加规范,透明度大大提高。它更是一面闪亮的镜子,“逼视”着干部实现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从以前有时候推着办、拖着办、卡着办到后来想着法子帮着办。
有个乡推出了“挂牌销号制”:凡在规定时限内没有办结的,受理室即在办公大楼门厅的墙板上公布事项、承办科室、规定时限。“办事群众和领导同事都看得一清二楚,还与年终的评先、评优挂钩,这样也倒逼我们不得不认真办事。”一位承办人员说。
而在水龙村,去年该村为群众代办各类行政审批事项达410余件。到今年换届,上届村两委干部基本都是高票当选。“人心都是肉长的,他们天天给我跑腿办事,这样的干部能不拥护?!”一位村民坦率地说。
对此,大学生村官莫咸晓有着不一样的体会。小莫2008年11月到大密溪村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两年多时间,她快乐地为村民跑腿,深受村民好评,今年5月村班子换届,村民们都选举她担任村委委员。“其实我觉得,光做好代办员还不够,要为村民们办好事,得需要学习和熟知很多部门业务,成为‘办事专家’才行。”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一批刚毕业的大学生村官迅速成长,成为农村工作的骨干力量。目前在玉环县,150多名大学生村官活跃在村级服务中心。
记者手记:跑腿“村官”跑出了干群和谐
骆战红
宅基地上建房要跑哪些部门?渔船油品补贴怎么领取?这些问题或许算不上大问题,但对不少农民来说,摸瞎跑政府去盖章敲印,不知道会有多少弯路要走。
玉环2001年在全国首创了全程办事代理制,解决群众反映最集中的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问题,变多次办为一次办,变群众跑为干部跑,把方便让给群众,把麻烦留给干部。10年来,玉环不断深化完善全县便民服务体系,将便民服务的触角向基层延伸,涌现了一大批跑腿“村官”,仅2010年就为群众办事2万件,群众普遍赞好。
跑腿“村官”的出现适应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和农村各项工作的新要求,全程办事代理制则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10年间,全程办事代理制推动机关部门服务方式不断转变与创新,促使基层领导深入实际,找准服务重点,带动村干部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全程办事代理制已不是简单的为民服务措施,它直接推动了县、乡党委和政府领导方式与工作方法的改革。
从这个意义上说,跑腿“村官”不仅跑出了干群和谐,更成为当地加强社会管理的创新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