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者:乔司监狱民警叶盛超
爷爷的书桌上总放着一张又黄又破的老照片:一个年轻的军人,头戴大沿帽,身穿绿军装……这是他年轻时照的。他参加过抗美援朝,1956年入党,1960年来到乔司,在这片土地上扎了根。
那是乔司监狱的建设初期,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地理位置又很偏,很多监狱民警连婚姻大事都很难解决。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爷爷对我说,大家以艰苦奋斗为荣,极少埋怨,党员更是如此。
上世纪60年代的乔司监狱还叫“建设兵团”,运送物资靠的是一辆板车、一个民警、两个犯人。听奶奶说,爷爷经常天没亮就出门,夜深人静才回家。爷爷就是这样一个做事特别认真的人,经常教育我们“要认真做好党交代的每一件事情”。有一回,爷爷连续工作20天不休息,终于体力不支,病倒了。
1979年,父亲下乡插队结束回到乔司,爷爷要他就在这里呆着,好好工作。父亲也成了标准的老黄牛。
起初,父亲只是乔司监狱修理厂的工人,后来通过考试,成为我们家的第二代监狱民警。
父亲在距离总部最偏远的二分监狱工作。我清楚地记得,他很少回家一起吃年夜饭,每次都是陪着犯人一起吃完年夜饭,半夜才回来。
父亲总是骑着三轮摩托车,在田间地头穿行,带着犯人一起劳动,人晒得又黑又瘦。
监狱民警要长期忍受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寂寞。父亲有不少同事转行,但他从不羡慕他们。别人劝他,他就回答:“这里需要我。我是一名党员,应该服从党组织的安排。”
我大学毕业后,沿着爷爷、父亲的轨迹,成了家里的第三代监狱民警。
2007年夏天,我穿着警服到乔司监狱报到,这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美丽的月牙湖,宽敞的林荫大道……
刚开始,我被分在警卫队,上班就是频繁地开门关门,每天干10多个小时。时间一长,我心里有了抵触情绪,觉得自己大学毕业,每天看大门,太丢人了。父亲狠狠地批评了我:“大门是监狱最重要的地方,领导信任你,才让你在这么重要的岗位工作。”
爷爷和父亲一直提醒我,只有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爱岗敬业精神,才能成为合格的监狱民警。
我始终实践着乔司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 “我们要告诉服刑人员:失足未必千古恨,阳光总在风雨后,只要认真忏悔,踏实改造,一定道路宽广,前途光明;我们要告诉监狱人民警察:人是可以改造的,要恨其罪,救其人,在拯救灵魂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我们要告诉社会:浪子回头金不换,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要以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他们,帮助他们成长、成才、成功。”
这也是我们一家三代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