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买不买精装修房,吴小姐与准老公起了小小的争执,一个坚持认为精装修省时省力,一个则认为同样的价格,自己装比买精装修房省钱而且放心,最后一个电话打来报社,请记者帮忙拿个主意。
虽然精装修房已经普及了六七年,但很多购房者还是有像吴小姐一样的疑问:买精装修房到底划不划算?同样是2000元/平方米的装修费,买精装修房和自己装修哪个更好?
“著名”了3年,还在“著名”精装修商品住宅仍无标准合同
“购房合同里写得很模糊的,没有约定型号和价格,只注明门、卫生洁具、厨房设备都是‘著名品牌’。”小娟3年前买了杭州某知名品牌房企的精装修房,她说,直到交房前,装修到底用了些什么材料都是未知数,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她买的那个楼盘开发商的口碑不错,质量相对有保证。
采访中,记者一直想找一份精装修合同的范本,开发商在向购房者出具的合同中,能否详细约定橱柜、洁具、卫浴、电器等装饰、设施、设备的品牌、型号和价格标准,结果询问了数位购买不同精装修楼盘的业主,却不可得。
小娟大概不知道,时隔3年,开发她那个楼盘的开发商最新销售的精装修楼盘,签的购房合同中对精装修部分的约定,仍与当年如出一辙——10大类,数十项设施设备用材,依然是清一色的“著名”、“知名”品牌。
尽管专业人士一再提醒购房者,购买精装修楼盘,在合同环节尤其重要,在装饰、设备标准承诺方面一定要尽量详细,比如约定好厨房用品、卫生洁具和一些主要装修材料的品牌和型号,因为一旦出现问题,购房合同是最好的维权工具。但在实际操作中,这几乎是一句空话。
看上去一样的墙纸,成本可能差10倍精装修材料里门道太多
为什么不在合同中约定品牌、型号?为什么不将合同内容细化?往往有很多种解释,比如“工程量大,前期选定的品牌或型号的供货不一定能跟上,有时需要调节,如果合同中先约定了,到时会被视为违约”;再比如“材料的更新很快,签合同的时候约定的材料,可能一两年后又有了新产品,那肯定会选用新产品”……
事实上,这些解释多有推脱之意,因为绝大多数开发商在销售合同中都会加一句话:如果市场行情波动,开发商可选择不低于现型号的不同品牌匹配。门道就在于这句话。
“同样材质的入户门,厚度不一样,有没有用隔音、吸声材料,价格要相差30%~40%。”这里的价格当然是指开发商能拿到的工程价。一位有多年精装修经验的工程师告诉记者,入户门并不是价差最大的材料,价差更大的是墙纸,虽然很多开发商都称自己用的是进口墙纸,但实际上真正用进口墙纸的并不多,“进口墙纸的工程价就要700~800元/平方米,没几个楼盘舍得花这个钱,实际上很多用的都是广州、深圳或者台湾仿制的产品,看上去面层花纹是一样的,纤维感也差不多,但价格只要80~100元/平方米。除非两个产品摆在一起比较,否则外行人不一定能分出差别。”
从外墙、内墙、卫生间、厨房、卧室、书房、电梯等等,精装修涉及的内容从大到小、从明到暗,细节成百上千,一个精装修楼盘中负责各类用材把关的工程师都有好几个,负责地板的未必知道同一个楼盘里所用水管、电线的型号、进价,那一连串的“著名品牌”如何能让购房者放心?
何时能完善购房合同“附件三”留存样板房照片是个办法
买了杭州城西某精装修楼盘的潘先生很高兴,因为他刚刚知道他买的那一期房源所用的抽水马桶要升级了,从非智能升级为智能。“要贵两三千元呢!”潘先生觉得自己赚了。抽水马桶算是“大件”,一升级,业主都看得到。那么水管、电线、小五金配件,这些隐蔽工程用材有没有偷偷降级呢?他不知道。
目前普遍使用的精装修约定,仍是《商品房买卖合同》中的附件三,对装饰、装修标准的约定。“现在在用的基本上是两个版本,一个是极简版,一个是复杂版,前者不写型号也不写品牌只写档次,后者写品牌和型号但不约定价格标准,采用复杂版的开发商不多。”一位曾在多个精装修楼盘负责销售的资深销售员告诉记者,含金量比较高的类别如厨房、卫生间还会约定有哪些电器、设备等,但再细就没有了。可见,现有的约定内容,远远无法适应精装修房的复杂性和细致性。
那么在目前的情况下如何尽可能保障购房者的利益呢?有一个相对可操作的办法——看样板房。样板房是一个楼盘的脸面,为了提升购房者的下单欲望,开发商常常会不惜成本打造样板房。如果你不能得到所购买的房屋,包括室内和室外的所有装修内容和装饰材料的品牌、颜色、规格、位置和施工工艺的明确约定,那么问清楚,样板房中哪些部分是交付标准,对其进行拍照,作为合同的其他附件来保存。这样,万一交付时出现问题,至少还有一个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