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杭州6月8日讯 今天,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国上榜项目365项,其中新入选项目191项,扩展项目164项。我省上榜58项,占总数的15.9%,遥居全国第一。山西居第二,上榜40项,江苏24项。这是我省“国遗”项目连续第三次名列全国榜首。
浙江入选第三批“国遗”名录项目计25项,包括:德清防风传说、奉化布袋和尚传说、洞头海洋动物故事等7项民间文学;永康醒感戏、湖州湖剧、淳安三角戏等3项传统戏剧;永康鼓词、象山唱新闻等2项曲艺;余杭十八般武艺、缙云迎罗汉等4项传统体育与杂技;嘉兴灶头画、宁波金银彩绣等3项传统美术;杭州、上虞、慈溪联合申报的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嘉兴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等4项传统技艺;嘉兴秀洲网船会、余杭径山茶宴等2项民俗。
在此基础上,另有33个项目列入第一、第二批“国遗”扩展项目,包括泰顺畲族民歌等3项传统音乐,泰顺碇步龙等4项传统舞蹈,诸暨西路乱弹等3项传统戏剧,浙江曲艺杂技总团申报的苏州评弹等2项曲艺,龙游皮纸制作技艺等7项传统技艺,杭州朱养心传统膏药制作技艺等3项传统医药,嘉兴端午习俗等11项民俗。
在2006年6月由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518项,我省有44项,居全国第一。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657项,我省85个项目榜上有名,再居全国第一。
浙江之所以能够蝉联三连冠,关键在于我省各级文化部门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非遗保护中创造了诸多第一。率先建立省市县三级非遗名录体系,率先对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实行津贴制度,率先开展全省非遗大普查并取得丰硕成果,率先建立并公布高校非遗研究基地、非遗传承基地、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基地、非遗旅游景区等保护载体,使非遗保护落到实处。我省还率先开展非遗保护年度十件大事、非遗保护新闻人物、精神家园守护者荣誉奖评选等活动,表彰先进、带动全省,也为全国非遗保护事业的推进提供了示范。
相关新闻:
精神家园守护者
浙江日报杭州6月8日讯(记者刘慧) 为倡导和彰显守护文脉、无私奉献的精神,推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繁荣,依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精神,浙江省文化厅、浙江日报、钱江晚报、今日浙江联合开展首届浙江省精神家园守护者评选活动,经过申报推荐、评审、公示后于今天揭晓,20位乡土文化专家、学者获首届精神家园守护者荣誉奖。
此项评选活动,主要面向长期从事民族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乡土文化专家和学者。在非遗保护工作中,他们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次受表彰的精神家园守护者,有退休的老工匠,有务农的老农民,有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他们讲奉献,不求索取,不顾年迈体弱,为非遗保护事业贡献力量,守护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
在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记住这些可敬可爱的名字:李林访、马骧、马来法、吴露生、都一兵、吕洪年、王伯敏、徐宏图、张长工、倪瑞龙、屠明华、王月仙、叶大兵、徐乃武、沈瑞康、徐春雷、娄仲安、钱梅洁、吴观廉、徐农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精神家园守护者的事迹和精神,将感召更多的人投身和参与非遗保护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