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医二院张敏鸣教授 黄佳健/摄
上世纪初,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后,给医生带来了透视眼,不用开膛破肚,就能发现人类身体内的变化。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影像学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今年刚刚跨过了一个世纪,浙医二院放射科主任张敏鸣教授在做客本报第92期名医大讲堂时,给本报读者讲了许多关于影像学不为人知的一面。
身体的每个部分都可以重新成像
“世界上第一张X射线的片子,是伦琴给他的妻子拍的,可以看到手的骨骼,以及戴在手指上的戒指。”张敏鸣教授说,100多年过去了,现在X射线拍的片子,已经不再局限于这些简单的因素,除了骨骼,还能看到皮下脂肪、血管等多种身体组织。
100年前的片子相当于一张最简单的照片,只能看到人的一张脸,而现在的影像学不但能看到这张脸,还可以清晰地看到脸上细小的皱纹。影像学已经从单纯地查看结构、形态,发展到可以看组织结构的分子代谢以及脏器的功能,可以活体检查各种病变。
“以前大家跑到影像室,用师傅来称呼操作人员,现在的操作人员不是简单的师傅两个字能概括,已经和别的专科医生一样,不但做仪器检查,还开出了专门的影像学名医门诊。”张敏鸣教授说,科室里的医生都有不同的专长,有的擅长看骨骼,有的擅长看肿瘤,就像别的专科医生一样,有自己的专长。
许多人会奇怪,影像学内怎么会分得这么细?“因为现在的影像技术,已经可以在瞬间采集到身体各个组织的数据,然后再根据需要,进行各个组织的重建。”张敏鸣教授说,比如要看心血管疾病,就可以对人体的血管组织进行重建,通过重建,来发现血管是否存在畸形,是否狭窄。
不同的检查仪器功能不同
“现在影像学的发展非常快,但是并不意味着做检查都要做最先进的机器。”张敏鸣教授说,比如浙医二院放射科有各种检查仪器,从传统的X光机,到磁共振,以及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新双源CT机,有的年轻患者会跑进检查室要求给自己做一次全身扫描,希望能发现疾病的早期征兆。其实这样做并不科学。
“每一个仪器设备都有各自的优势和限度,比如磁共振擅长观察分子代谢水平,但是在钙化灶的发现上,就没有CT机好。”张敏鸣教授说,如果想单纯地依靠一个最先进的机器查出所有的疾病,是不可能的事情。
“许多疾病确实可以通过影像学的检查发现早期征兆,比如胸闷,大家都会以为是心脏的问题,其实很多情况下,很可能不是心脏的问题。”张敏鸣教授说,一些胸闷的患者,会在相关医生评估后,看看究竟是心脏的原因或是肺的原因;如果是心脏原因,究竟是心脏的血管问题还是心肌问题,医生又会为病人选择做心脏CT冠状动脉成像,或者做一个磁共振看看心脏结构或心肌的状态。如果是肺的问题,那就该选择做肺部CT检查,也许接下来还要做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
除了帮助发现早期疾病征兆,影像学检查还可以为外科医生手术前准备提供大量信息。比如脑肿瘤长在语言功能区,患者不会说话了,这个时候到底手术该怎么做?就可以借助影像学来判断。通过磁共振脑功能成像,对脑功能区进行重建,检查各个大脑功能区块的受损情况,判断手术切除脑肿瘤的同时是否会影响到脑功能区。
“特别是肿瘤的治疗上,可以通过影像设备,来确定肿瘤的分期,我们曾经查到一名只有2毫米病灶的极早期肺癌患者。”张敏鸣教授说。
根据个体情况科学体检
现在许多单位体检都是集体体检,大家做的检查项目都是一样的,其实在做影像检查的时候,最好能向医生介绍一下自己的疾病史,使检查更有效。
“比如许多单位都会做胸片检查,如果是一个肺癌患者,曾经切除过病灶,在做检查前就可以和医生说一下病史,医生在检查的时候,就能把重点放在检查是否有扩散的迹象。”张敏鸣说。
不同年龄段的人,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检查。一般情况下,年轻人每年做一张胸片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是有肿瘤家族史的人、吸烟者或者长期暴露于肺癌高发环境下的人,最好做个胸部CT。
如果是40岁以上的女性,就存在乳腺癌的患病风险,可以选择增加做一个钼靶检查,排除乳房疾病。
“这些个体化检查没有时间上的硬性规定,某些影像学检查不是说一定要一年查一次。”张敏鸣教授说。
网友心若浮絮:有医生说做CT、核磁共振,对细胞的损伤很大,是这样吗?
张敏鸣:CT是一种X线检查,属于一种放射线,对细胞会有一些生物效应,比如细胞染色体断裂等等。但是现在的剂量非常小,短暂的损伤机体会自动恢复。但是没有必要也不要多度检查,因为射线虽然没有累积作用,但是次数多了,对机体的损害的概率事件就会增加。不过,也不必对X射线有恐慌,因为人体每年在自然界也会接受到1至2毫西佛的X射线辐射,而现在由于技术的进步,每次做一个X射线的检查,射线的辐射剂量已经大大降低了。
读者陈先生:做胃肠检查的时候,医生会让我吃钡餐,对于这个小球球我心里一直很抵触,我想知道对身体有没有影响?
张敏鸣:不用担心,钡餐的钡元素性状是非常稳定的,只是简单地通过人体的胃肠,造成密度对比,便于医生检查胃肠功能,在检查完后,钡元素会随着身体排泄到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