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大地震后,浙建集团以最快的速度为青川灾区搭建板房。
你也许难以想象,在和平年代,浙江有这样一支“远征军”——
他们肩负省委、省政府的重托,奔赴遥远的大地震灾区青川,开赴边疆阿克苏,跋涉在雪域高原西藏那曲,以大无畏的精神投入到对当地的援助建设中。
他们,特别有担当,随时准备接受省委、省政府的嘱托,为需要帮助的省外同胞带去浙江人的无私帮助;
他们,特别能战斗,无论是在灾后恢复重建的青川,还是在边疆大漠,亦或是雪域高原,都能出色地展开工作;
他们,特别讲奉献,身为企业却不唯利益,虽为平常儿女,却可以舍弃儿女情长,甚至不能在父亲离开人世前见上最后一面……
这支享誉省内外的“铁军”,就是我省建筑领域的国企长子——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
一家特别有担当的国企
这两天,浙建集团对雪域高原西藏那曲的援建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我省在那曲的第一个援建项目“浙江小区”的工地终于通上了电,开始紧张的施工。
人们记得,三年前的那次惊心动魄的汶川大地震灾区援建,也是他们率先而动;去年6月,他们又响应国家援建新疆的号召,第一时间开赴阿克苏地区;今年4月6日,又是这支队伍率先抵达了有着“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的西藏那曲。
为什么每一次远征,都是这支队伍一马当先?
浙建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刘国红坦言:我们是省属国企中唯一的建筑企业,六十多年的历练使集团具备了“组织健全听指挥、教育培训素质好、企业文化风气正”的政治优势,在设计、施工、组织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形成了独到优势,特别是拥有一支“靠得住、信得过、拉得出、打得响”的队伍。
每一次援建,浙建集团都没有被动地承接任务,而是主动为承担省委、省政府赋予的光荣使命而积极准备。在汶川大地震之后,短短40天时间,他们就率先完成了板房的建设任务,却丝毫没有撤离的意思,而是以万全的准备等待更大的考验——灾区恢复重建。当重建号令一下达,他们顺理成章地成为最早展开项目施工的队伍。
援建是沉甸甸的责任,条件再苦也要上。在大地震后的青川,浙建集团几乎承建了这片废墟上所有最艰巨的重点工程,如东山小区、智慧岛教育园区、地震博物馆、梁沙坝安居房等。
许多项目都是在一片荒芜之地上展开的。不少援建项目经理感慨地说,除了艰苦的自然环境,援建队伍还要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余震、洪水、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为了这份沉甸甸的担当,他们不惜代价地投入,只求以最高质量完成援建任务。在东山小区、智慧岛等诸多项目的建设中,为了早一天让灾区人民住上新房,他们不惜血本地投入更好的机器设备、投入更多的原材料成本。他们明白,这不是一次纯粹的项目施工,而是一场带着手足情谊的援助。
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铁军
常年在外征战,而且啃的都是“硬骨头”,浙建集团究竟哪来的战斗力?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一大法宝。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干部,哪里的战斗力就特强。在援建青川之初,他们就把“党支部建立在项目上”,建立了东山安居工程项目党支部等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大大提升整支队伍的战斗力。
东山小区是我省援建的第一个安居工程。记者曾去过东山小区建设工地——乔庄镇白井坝。那里优美的山水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建设条件之苦更令记者难以忘怀。项目所在地没有可供大型工程车通行的道路,没有水电,所有建筑材料都得到外地去采购。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浙建集团硬是凭着一股不辱使命的责任感,创造了“八个第一”的奇迹:在所有援建队伍中第一个成立项目党支部,第一个项目开工,第一个建立项目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第一个实现项目竣工交付……
特别能战斗,就是能以战天斗地的豪情倾情投入。为了早一天把新房交付给灾民,项目部作出了一项大胆决定:同一时段多个工段同时开工。尽管这一决定挑战了施工极限,但更大的困难接踵而至。7月16日,青川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关键时刻,项目部党支部临危不惧,沉着应对,有条不紊地按预案投入抗洪斗争。经过50小时的连续奋战,避免了炸桥的毁失,保住了已有的施工量。
功夫不负有心人。东山小区项目部实现了一个当初不敢想象的成绩:提前150天交付300套房子,提前135天交付100套,提前50天交付其余近400套,充分显示了浙江速度,展示了浙建效率。
特别能战斗,并非靠蛮干。援建过程中,浙建集团因地制宜采用的多项新技术、新工艺,把一块块“硬骨头”啃得又干净、又漂亮,特别是青川县体育馆工程采用了隔震支座柔性抗震技术,整个体育馆使用了238个建筑隔震支座。
特别能战斗,就是敢啃别人不敢接的“硬骨头”。根据实际需要,青川县地震博物馆工程除去外围工程要在3个月内完成,而正常工期要10个月。这样急难险重的工程,许多援建单位看了都摇头,最后理所当然地由浙建集团挑了去。
一个特别讲奉献的团队
援建,是一场感天动地的战斗。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鲜红的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灾区青川,在边疆大漠,在雪域高原,而共产党员始终是援建的主心骨,是核心战斗力的源泉。
“干不好,就跳钱塘江。”刚到援建战场,老党员、智慧岛教育园区项目总指挥王和平没给自己留后路。
当时,58岁的王和平算是援建一线年纪最大的人了。有段时间,为确保四项工程同期验收,他每天起早贪黑,奔忙在4个工地上,终因操劳过度,在医院做了手术。卧病在床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他一边打着吊针,一边坚持办公。
不仅仅是老党员,浙建集团5000多名援建干部职工都倾情投入,忘我工作。年轻党员章红光是个“80后”,却丝毫没有人们想象中的娇气,反而博得了“拼命三郎”的绰号。
为了赶进度,章红光所在的项目部在援建青川中实行24小时轮班作业。青川山区昼夜温差20多摄氏度,白天大汗淋漓,晚上一降温,湿漉漉的衣服贴在身上,冰冷冰冷的,特别难受,但章红光吭都不吭一声。在平均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的高强度下,他终于抗不住了,一度发烧到39度,却还坚持工作到凌晨。
在这支光荣的队伍中,一对“夫妻兵”特别引人注目。项目经理、共产党员唐波接到赴青川援建的任务时,孩子才一岁,外婆开刀住院,而他的爱人刘玉珍也是该集团的党员,这对“党员夫妻”二话没说就奔赴灾区。在项目工地,唐波每天6点多就到工地,夜里12点多才回家,而刘玉珍常常要从早上8点工作到第二天凌晨2点。两个人就这么默默地工作着,直到回杭的那一天,许多人才知道他们是夫妻。
忘我工作,倾情奉献,是这支队伍的本色。职工朱天平多次参加浙建集团的省外援建,为给新疆援建项目减轻困难,他用5天时间把私家车开到新疆充公使用。为了不耽误工期,在老父亲离开人世的时候,他只能在遥远的电话那头默默地流泪……
这些可敬可爱的人们,就是浙建集团的援建者。
他们以高山流水般的情怀,为援建地的群众送去浙江人民的深情厚义,让青川灾区的群众看到,让塞外边疆的阿克苏兄妹触摸到,让雪域高原的藏族同胞感受到,浙江人民勇于担当的深情厚义、顽强拼搏的风采和甘于奉献的情操。
未来,他们还将远行,就像当初奔赴青川灾区一样,义无反顾。而我们一定会在浙江老家,等待着他们再次吹响凯旋的号角!
“浙建”部分援建项目
一、援川项目
东山安居小区、智慧岛教育园区、青川地震博物馆、甬川桥工程、乔庄东山路及防洪堤、青川县灾后重建展览馆、建峰乡卫生院、竹园镇初级中学、竹园镇梁沙坝安置房、唐家河科研交流中心
二、援疆项目
浙江省干部公寓楼、阿克苏市福利院、库木巴什乡卫生院、柯坪县农业灌溉项目、柯坪县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新河县维吾尔医医院、新河县尤鲁都斯巴格镇卫生院、乌什县亚曼苏乡卫生院、乌什县社会综合福利院、阿克苏浙江双语教师培训中心
三、援藏项目
那曲浙江中学、那曲浙江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