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26日讯 “干部考察对象公示”走出机关大院,直接贴到干部居住小区,请街坊邻里对干部“生活圈”表现进行评价。近日,海宁在竞争性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换届预备人选中首次将考察对象公示到了居住小区。
这不仅在海宁是头一遭,在嘉兴市乃至全省也鲜见。
海宁此举一出,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个别干部认为这一做法有泄露个人隐私之嫌。不过,大部分干部群众为这一举措竖起大拇指。
请街坊邻里来评价
在选拔干部时不能只看才能,更应看重德行。海宁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张伟飚表示,海宁市加大对干部德行考察的探索,旨在树立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防止德行素质不佳者进入领导干部队伍。
8小时外,谁更知情?无疑是干部“生活圈”中接触最多的人群,包括家人、亲戚、朋友、街坊邻里、小区物管人员等。张伟飚说,以往,对干部8小时以外“生活圈”的考察仅局限于家人和社区干部。可现在的社区很大,社区干部对考察对象“生活圈”表现知情不多,甚至根本不认识,这样考察的效果明显大打折扣。有了公示,社区、小区的知情群众就可以向组织部反映,或者由社区干部代为反映。
群众认可这一做法
海宁市委副局级组织员、组织部干部科科长董国平介绍,德的内涵非常广泛,包括政治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它们的表现特征不一致。要真正把干部的德行考准、考实,难度不小。
那么,这一举措效果如何?张伟飚说,虽然是首次尝试,但是效果很好。比如,在考察中,有社区居民反映个别公示干部在去年的人口普查中不是很配合普查员工作;也有社区居民及小区保安反映有部分干部是社区义工,经常为社区服务。“要不如此,我们很难掌握这样的信息。”
这对于考察对象也有不小压力,一位考察对象在接受采访时说:“这种考察方式,出乎意料。感觉自己以前对社区、小区工作虽能配合,但不够主动,会不会减分?以后在这方面可要注意了。”
采访中,社区群众非常认可这一做法,“官员私德,虽是自家私事,但是没有私德的领导干部,我们也不相信他能有公德。”
是一次有效的探索
对于这一模式能否把干部的德考准评实也存在不同声音。有人认为德的表现具有隐蔽性、间接性的特点,特别是一些信息的背后可能有深层次的原因,比如民意调查表中设置的情况确认项中“经常很晚回家”,到底是因为工作还是因为玩乐难以确定,需要多方面的印证。
不过,海宁这一做法值得肯定,是一次有效的探索。嘉兴市委组织部调研室主任彭林军表示,海宁把考察干部的触角延伸到社区居民中,是一次很好的尝试,社区是干部生活的一个“支点”,只有这样才能“立体”地反映一个干部。
张伟飚说,接下来,海宁将对这一做法进行完善,并全面运用到干部任前考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