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龙泉7月25日电
夜幕下的龙泉市区霓虹灯闪烁,人来人往,迎来了一天最热闹的时候。来自龙南乡58岁的毛竹庆欢快地踩着三轮车,迎来送往一拨拨的客人,感受着山城的繁华。
龙南乡是龙泉最偏远的乡镇,共有2万多人口。近年来,有1.6万人进城打工,占了龙泉市区人口的十分之一。市区从事三轮车、家政、捡废品等艰苦工作的,80%是龙南人,市区每五件矛盾中,就有一件牵涉到龙南乡人。
为了加强对外出农民的管理,服务好这一庞大的特殊群体,2008年,龙南乡在“外出党员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龙南乡外出人员服务中心”,专门为外出人员排忧解难、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四街道”昼夜上班
晚上7时,龙泉市剑池路一幢民房二楼的“龙南乡外出人员服务中心”的灯光又亮了起来,中心主任周成根开始了一天里的夜间工作。
这套100来平方米的二室一厅异常简陋,除了一台电视机,只有桌椅,墙上贴着的管理制度、清晰流程图却引人注目。
随着十几个前来办事的村民的到来,服务中心开始热闹起来。
57岁的残疾人余后仁拿着“残疾人贷款补助证明”等候盖章,“别看只盖个小小公章,按照以往,我要花上2天时间,来回花100多元才能盖出来。算上误工费,最少要花200多元。”余后仁说,“现在好了,只要走几步路就能办好。而且晚上还开门办事,不耽搁我们做工的时间。”
2个干部,一间房,面向城区,服务龙南。龙南乡授权外出服务中心启用第二套党委政府公章,简化外出人员办事程序。群众只需进行委托,就可由专职的代办员提供“一条龙”代办服务,变群众跑为干部跑。
周成根以前在乡里只负责社保工作,到这里成了“万金油”,代理计生服务、最低生活保障申请、林权登记办理、劳资纠纷调解、信访工作、家电下乡、子女就学等。为村民提供村务管理、纠纷调解、咨询、信息等服务。
“龙泉共有3个街道办事处,村民喜欢称这里是‘第四街道’,群众办事很便捷。” 周成根说。只要群众有需求,服务中心都可以予以帮助。据统计,中心一年服务达1万多人次,按每个人花200元算,一年可为村民省下200万元费用。
晚上8点40分,办事的人陆续离开,周成根又忙着烧开水、打扫会议室。“9点半,大庄村的一个调解会约好了要在这里开。”那时候,端茶送水就成了他的工作。
一年解决纠纷500多件
“在市区我们有‘靠山’了,不再是没有‘家’的流动人口。” 晚上9点,毛竹庆像往常一样,放下活计来到中心拉家常。
毛竹庆在市区踩三轮车已经有4个年头,3天前,毛竹庆载着客人骑在拥挤的街道上,由于避让路人,方向把握不住,一头撞在了一辆宝马车上,维修费高达一万多元。毛竹庆傻了,这可怎么办?自己根本拿不出这么多的钱。他找到服务中心求助。
副乡长王建伟接待了他。王建伟找到了车主,分析事故原因,做车主的思想工作,在三天不断的交涉中,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毛竹庆赔付了500元损失费。
“看似小问题,如果不把这些问题及时解决,就会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事件。” 王建伟说,一个星期他有三天要在城里办公,主要工作是与村干部一起为群众解决各种矛盾纠纷。一年下来,服务中心共调解林权纠纷、交通纠纷、劳资纠纷等500多件。服务中心使外出人员离乡不离组织,避免了漏管、难管、失管现象的存在,提高政务办事效能,破解社会维稳综治工作难题。
“为尽快让进城村民融入城市,中心还经常举办经纪人和再就业培训活动,提高龙南乡外出农民就业创业的成功率,这也是减少矛盾纠纷的一个重要工作。”乡党委书记季向阳说,通过乡镇干部的服务与帮助,50%的返乡民工重新找到了工作。据统计,今年至今,龙南乡进城人员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纠纷也都解决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