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至5日,由余杭区文明办、教育局联合余杭区文广新局、中泰乡政府主办,杭州日报品牌策划公司承办,共同为孩子们开展了“最生动的第二课堂·文化之旅”实验活动。来自余杭城区中小学的部分优秀学生代表,背上行囊,走进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环境优美的中泰乡,参加为期3天的活动,寻找生动的文化,感受文化的生动,在这堂别具一格的“第二课堂”中,快乐地接受了乡土文化、农耕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自2008年杭州市启动“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以来,杭州市开创了“课外教育的杭州模式”。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实践,余杭区“第二课堂”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今年,余杭区文明办又提出了打造“最生动的第二课堂”活动目标,通过这种体验型的活动模式,锻炼青少年的自我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作为提升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走出城市去享受原生态之乐趣
8月的阳光,穿透浓密的树叶,狠狠地射在柏油马路上,惹得树上的知了烦躁地狂叫。如此热辣的太阳却丝毫影响不了孩子们愉悦与兴奋的心情。踏上中泰这片土地,眼前满目的青翠与田间停留着数百只白鹭让他们异常兴奋,这场景他们只在书中或者电视中见过,只见他们迅速拿出相机不停地按动着快门,记录这难得一见的画面。
余杭区中泰乡属半山区,森林覆盖率66.3%,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中泰乡也是全国著名的“中国竹笛之乡”,自然生长的苦竹面积达2.8万亩,还创建有全国唯一的“苦竹种质资源库”。来了中泰怎么可以不去种质资源库呢?参加活动的孩子们走进竹林,认真地听着老师讲解不同品种苦竹的特性与生长期等,通过眼观手摸,了解了不同品种的苦竹原来还有那么多细微的变化。看过鲜活的竹子,不能不去竹笛加工厂见识下竹笛的制作过程。一支竹笛从原料到成品,需要经过选料、干燥、去竹青、烤竹、画线定孔距等48道工序。“想不到一支小小的竹笛,需要花费那么大的功夫”,孩子们听了老师讲解后,都发出这样的惊叹。
中泰乡不仅自然生态资源丰富,不可移动文物的魅力也让诸多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美丽的天井湾古村落是一个保存较为完好、距今有二三百年历史的古村落,因村口有一开凿于清朝中期的古井而得名。孩子们沿着山中的石阶,从山脚登至山顶,村落四周群山怀抱,条条村路均用小石块铺筑,有的老建筑用石头砌筑墙基,还有些除梁架结构和门窗为木质外,整个墙体都用块石垒砌。习惯于钢筋水泥、玻璃幕墙的城里孩子们,看到如此古朴原始的老房屋,便不停地穿梭于房前屋后,楼上楼下,一探究竟。好客的房屋主人还为大家准备了清甜解渴的山泉清凉茶,这种清凉茶采自山上,风干后用山泉水泡开,再放入清凉的井水中冰镇一下,拿出来的清凉茶既好喝又解渴,据说还有止痱的功效。这样的好茶让汗流浃背的孩子们过了把瘾,你一勺我一勺地畅饮着……
习武吹笛
去感受中华文化之魅力
踏着清晨的露珠,微风拂面,孩子们早洗去了蓬松的睡眼,精神焕发地整队集合。来自中泰文武学校的中国南拳冠军赵教练和孙教练让孩子们一睹中华武术的精彩,训练场上赞叹声、掌声此起彼伏。“我们也要学功夫”,孩子们大声喊道。蹲马步、出拳、踢腿……一招一式,大家都学得有模有样,经过四节课的持续训练,孩子们已基本掌握了五步拳的打法,并进行了分组练习。武术学校的教练们最后也伸出了大拇指,夸这群孩子挺能吃苦。
笛子吹奏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只有自己有兴趣爱好才会去学习和练习,但是在中泰乡,这里的孩子个个都会用竹笛吹奏几曲。原来,中泰乡为了传承发扬竹笛文化,不仅在中泰中心小学建立了竹笛演奏培训基地,还撰写出一本地道的乡土课本——“竹乡笛韵”,更把竹笛吹奏课程纳入到小学的必修课中,要求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都得学习笛子吹奏。
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孩子们虽然之前没有接触过竹笛,但也不甘示弱,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端正姿势,从对嘴型、发声、手指按孔等每一个细节动作做起,经过一遍又一遍的反复练习,这些从未接触过笛子的孩子们竟也能简单地吹出曲调了。小小的成绩鼓舞了孩子们,晚上一回到宿舍,大家便围在一起,继续练习白天的曲子,屋子里、走廊上,笛声阵阵,欢乐阵阵,很是热闹。
此次“最生动的第二课堂”活动作为一次尝试性活动,内容十分丰富。著名作家莫小米老师也来到孩子们中间,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写作、生活与文化”等话题。孩子们还参观了南湖花城植物百科全书,让他们认识了很多从未见过的植物;参观了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故居,感受国学精粹,缅怀大师,学习大师争做有志之人。此外,活动期间开设的模型拼装课、树叶作画课、“中国结”手工艺制作课程更是让孩子们积极地动手动脑,独立完成了一幅又一幅作品,孩子们说,这些作品他们都要带回家,送给爸爸和妈妈。
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离开父母过上了团体生活,3天时间里,每一个孩子都用他们的笑声传递着快乐的心情。首批“最生动的第二课堂”实验活动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画上了圆满的句点。
据杭州日报 作者 沈维 何梦婷 祝凯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