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湖畔新临安 |
临安市区生态小区 |
临安山村巨变 |
浙江省科创基地(科技城)核心区效果图 |
浙江日报8月16日讯 今年七月,临安市获得了国家环保部授予的“国家生态市”称号。有着“森林城市”、“绿色硅谷”美誉的临安将此作为新的起点,朝着联创省级和国家级“生态文明试点市”目标,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力争实现由国家生态市向国家生态文明市跨越,使临安成为全国山区县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天目山的青翠,青山湖的灵动,太湖源的清澈……吴越大地的灵秀滋润着临安;青山连绵、绿水回环,因绿而美、因绿而富、因绿而名……生态至上的文明浸润着临安,人景益彰,天人合一。“国家生态市”的荣誉,为临安近年来依托生态优势,依靠科技创新,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环境、文化、社会共赢之路写下关键一笔。国家级生态市验收组在考核验收意见中这样写道:“临安在全国生态市建设上树立了典范,在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效应。”
从封山育林、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生态旅游,到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生态名市”和“强市名城胜地”,再到全面构建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临安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十一五”时期,临安高举生态科技两面大旗,围绕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的目标,推进转型升级科学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一个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文化繁荣、生态社会和谐的品质之城,正向世人展现着动听和谐的山、水、业、城、人“绿色五部曲”。
如今,临安又围绕建设“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临安的目标,以加快创建生态文明试点市为抓手,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生态立市第一战略,在打造“碳汇林业”、“优质水源”、“都市氧吧”和“生态产品”四大生态品牌的同时,抓好青山湖综合治理保护和绿色、节能、低碳科技城建设两大示范工程,全面提升临安生态环境品质,加快实现富民强市、科学跨越。
山之绿,保护开发两平衡
“九山半水半分田”,临安是典型的山区市,山是临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元素。从“老三线”到“新三线”,再到“沿轴整治”,宜林荒山得到整治;从“卖山头”到“卖山货”再到“卖生态”,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生态效益不断显现;从“建保护区”到“封山育林”再到“低丘缓坡利用”,潜在资源得到挖掘。临安围绕“山绿”,寻找保护与发展的最佳平衡点,让“荒山野地”变为青山绿地、金山宝地。
在着手生态建设之初,针对当时荒山多、水土流失严重的实际情况,临安创造性地实施“上促青山、下稳良田、主攻中间”和“前促生产、后促流通、主攻加工”的新老“三线”战略,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基本消灭了宜林荒山,率先在全国谱写了绿山、净水、富民三部曲。2006年底杭徽高速建成通车后,开展了以高速公路为轴线的大规模整治,使这条百里长廊成为了生态绿色画廊。2008年,又率先启动了全球首个毛竹林碳汇项目——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临安毛竹林碳汇研究项目。
在保护的同时,临安农村转变“靠山吃山”传统观念,在林业等科技人员的指导下,搞起了竹笋、山核桃、有机茶等非木质资源的开发,靠“卖山货”增加了收入。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经营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和“农家乐”,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赏树”、体验生态,老百姓的生活也更加富裕。同时加大了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天目山、清凉峰分别于1986年、199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达150平方公里。在建保护区的基础上,又实行封山育林,建设生态公益林,目前公益林面积达128.9万亩,森林蓄积量达1074万立方米。
水之韵,一江清水送出境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对临安来说更多的是一份责任、一份使命,护水是临安生态文明建设的首善之举。临安地处太湖和钱塘江两大水系源头,是杭嘉湖地区重要的优质水源供给地和浙西北地区的主要生态屏障。通过探索实施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环境、恢复水生态、营造水景观、塑造水文化“五位一体”的源头护水新模式,临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100%达标,出境断面水质一直达到或优于水环境功能区要求,确保了“一江清水送出境”,并营造了“一环清水绕古城、千顷碧波添美景”的水景观。
在保障水安全上,临安建立健全污染来源预警、水质安全应急和水厂应急处理的饮用水水源应急保障体系,全方位开展水质监测分析,开展里畈水库、水涛庄水库、於潜等合格饮用水保护区创建;改善水环境方面,建成日处理能力6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和2万吨的青山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3.85%。全市建成13个集镇污水处理厂、15个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工程,200余个村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同时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目前已建成市—镇—村—户四级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实现污水处理工程全覆盖,规模化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杜绝引进“两高一低”项目,实行环保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管理,执行能评和环评制度;在恢复水生态上,加强流域干支流源头、水源涵养区的生态保护,实施农作物病虫无害化治理,并全面开展河道“生态禁渔”活动。
除了保护、改善和恢复现有水资源外,临安立体开发城市水体,营造水景观。近年来,已投入10余亿元建设锦城城防工程,开展锦溪、马溪、南苕溪“三溪”水景观带建设,打造“以湖为点,以河为脉,以绿为体”的空间形态。此外,临安每年的“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大型纪念宣传活动,以及在主流媒体上开设水资源“知识窗”、“民情热线”等专题专栏,已经在临安全市上下形成了知水、节水、护水的水文化。
业之兴,现代产业造繁华
在“绿色”与“繁华”的碰撞中,产业是临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科技创新成为临安生态与经济共赢的最佳结合点。临安通过制定实施工业经济、“强龙兴农”、现代服务业和招商引资等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三调三提”,突出科技创新,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农业作为临安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正按照“生态、高效、外向”的要求,着力调优种养结构,提升发展竹笋、山核桃等主导产业,有序发展生态规模养殖,香榧、杨桐、柃木等新兴产业正在成为临安老百姓继山核桃、竹笋之后的“摇钱树”。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国山核桃节、接轨上海推介会等活动,扩大品牌影响、拓展市场半径。
在现代工业体系建设中,临安推进工业“调强提质”,现已率先在杭州五县市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培育各类高新技术企业127家。世界级空分设备生产基地、中国一流数控机床生产基地和电梯电机生产基地也已在临安初具雏形。绿色照明、精密元器件、坚果食品等临安的传统产业目前正在进行转型升级,加快打造国家特色节能电光源制造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电线电缆产业基地、复合装饰材料特色基地和长三角特色精密元器件制造中心。
对于现代产业体系支撑的现代服务业、大旅游产业、商贸与物流业、信息服务与软件业等9大门类已经明确。突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注重业态提升,并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力度,成功创建省级科技强市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立各类研发机构106个。目前,规划面积115平方公里的青山湖科技城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浙大科技园等17家科研机构已正式入驻。同时,招强引优、招院引所、招才引智“三招三引”工作加快开展,盾安环境国家级技术中心、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合作园研发中心等科研院所即将签约落户。
城之美,城乡协调共富丽
城是临安生态文明建设的总载体。沐浴着田园和森林气息的乡村,以“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的崭新姿态,与现代化城区紧密结合在一起,同呼吸,共发展,在哺育和反哺中得到了升华,城乡一体化发展已让临安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生态型宜居宜业城市”。
在城镇规划建设上,临安按照打造低碳城市的要求,规划建设两大新城、三大城市公园和四大城市综合体,加快城市副中心和中心镇发展步伐,初步形成了“中心带动、二副崛起、多镇突破”的城镇发展体系。在主城区实施“城中村”和背街小巷改造,加快城市道路和截污纳管建设,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加大拆违建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力度,构筑“一湖二山三溪”城市生态景观区,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84平方米。
在新农村建设上,从去年起,临安着力打造“绿色家园、富丽山村”,通过实施绿色新环境打造、绿色新产业提升、绿色新社区建设、绿色新文化培育等四大工程,探索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山区新农村建设新路子,打造出具有鲜明临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品牌,让全市广大农民群众共建共享绿色新生活。目前,已顺利完成了5个精品村、5个特色村建设,近八成自然村完成了整治任务,共实施项目835个,结对帮扶资金达4827万元。同时,通过“清洁乡村”活动,各镇街、村均新建垃圾房,添置垃圾箱与清扫清运车,配备保洁人员,形成了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
人之和,共建共享添动力
人是临安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源和主力军。在临安生态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临安百姓“靠山吃山”的传统观念转变成了“靠山养山、养山致富”的生态观念,更加注重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绿水青山胜似金山银山”成为全市56万人民的共识。近年来,临安百姓对现代化生态市建设的关注度与满意度不断提高,据国家级生态市技术评估组民意调查,公众对建设国家生态市的知晓率、对政府环保工作的认可率和对生态环保质量的满意率分别达到了99.2%、98.5%和98.1%。
作为钱王故里,临安也不断丰富发展独具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钱王“保境安民”的生态文化精髓已与绿色低碳和创业创新的时代内涵紧密结合,市民体验式生态教育正在临安广泛开展,绿色创建领域正在不断拓展。通过森林生态资源博览会、生态市建设文艺宣传进社区、“生态临安、绿色家园”生态杯原创歌曲大奖赛等大型宣传活动,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渗透到广大市民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之中;绿色宾馆、绿色医院、绿色学校、绿色市场、绿色工地等绿色创建已渗透到各个领域,使“多绿”工作常态化,现已成功创建杭州市级以上绿色单位146个、临安本级绿色单位500多个;节能减排奖惩考核机制也已列入“一票否决”内容,并实施领导监督、主管部门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四位一体”的督查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不止于此,临安正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开展县域低碳经济发展、低碳城市建设等研究,不断强化生态建设理论支撑。邀请专家对节能减排、饮用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区等规划编制、监测监控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指导,并深化与浙江大学、省环科院、浙江农林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目前,采用的高效植物生态系统削减尾水氮磷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新型膨润土及其在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科研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生态市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生态文明贵在创新、重在建设、成在持久。新的历史起点,临安将继续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把生态文明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把改善民生作为推进生态文明试点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统筹协调作为推进生态文明试点市建设的科学方法,把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作为推进生态文明试点市建设的核心动力,着力构建高端化低碳型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增强生态文化软实力,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保障,进一步打造山水相得益彰、人文交相辉映的美丽家园,实现由国家生态市向国家生态文明市的跨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