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16日讯
“会考不会干”、“考试专业户”……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小部分公选干部的能力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
在刚刚结束的海宁新一轮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中,海宁市委组织部积极探索创新选拔方式,让平时工作干得好、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考得好、选得上,提高用人选人的质量。
干什么考什么
考试题目科学化
“假如你是某镇的副镇长,上午接到电话,有数百群众因环境问题上访,而企业又是去年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怎样处理?”这是海宁针对报考副镇级领导干部职位的面试题目,这样的题目,书本上并没有标准答案,更多的是考验考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在这一轮竞争性干部选拔中,海宁共推出了16个职位,是历年来推出职位最多的一次。为了着力破解“会考不会干”难题,此次选拔的笔试、面试命题题型和结构得到持续改进,以本地市情、岗位特点、主观分析为主的命题体系被构建起来。
海宁市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董国平告诉记者,在选拔过程中,笔试命题上突出全开放特点,更加贴近实际,题目涉及社会热点和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做的是“分析题”,面试工作更加立体化,首次引入“现场调研+执行方案+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情景模拟方式,做的是“应用题”。如副镇级领导干部职位(经济类)的试题,就是要求考生先到海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调研用工情况,然后到海宁市人才交流中心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再制定如何缓解企业用工荒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这对矛盾,最后通过无领导小组讨论,考生提出自己的方案。“在讨论中,考生的思路、谈吐、气质以及沟通能力等都能比较直观地看出来。”董国平说。
一路过关斩将之后,海宁市公安局治安管理大队大队长魏立琴进入了最终名单,回顾这样的选拔历程,她很感慨:“像这样的选拔对自己的工作和发展都是一种激励。”
干得好考得上
比选体系个性化
如何让平时工作干得好的干部在选拔中能考得上,也是这次选拔重点探索破解的难题。本次选拔,在传统笔试、面试环节的基础上,海宁还完善和优化个人基本条件量化、两轮民主推荐等新环节的措施,逐步构建起比平时表现、比群众公认、比能岗相适的比选体系,着力破解“会干不会考”难题。
相比以往竞争性选拔,这次选拔从一开始就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两套选拔方案,对群众认可度突出的基层干部,通过基层单位推荐的办法来代替传统的笔试环节。
董国平告诉记者,之所以对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等统一设置事业单位、公安机关民警4个类别,采用民主推荐替代笔试环节,主要考虑到这几个类别的考生都在基层、一线岗位上工作,采用民主推荐的形式来替代笔试环节,可操作性更强,能更好体现实绩导向、干事导向,能更好防止“高分低能”。
同时,海宁还首次在选拔中将报考人员的工作阅历、业绩等“基本条件”纳入量化计分,前置到面试环节之前,让干部“平时表现”体现得更加明显。一位笔试成绩列第16名的考生,由于平时工作突出,年度考核连续5年优秀,加入量化分数后,综合成绩一跃成为第5名,得以进入面试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