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霞街道民防大队反双抢巡逻 |
一场“大调解”正在进行中 |
“小挎包”上门服务 |
浙江日报8月17日讯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近年来,我省各地探索、创造出了很多很好的社会管理创新经验,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社会管理创新之路,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为挖掘、总结和推广浙江省各地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探索和经验,进一步推进浙江区域的社会管理水平,实现浙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浙江日报社联合红旗出版社重磅推出“社会管理创新浙江样本”系列宣传,选取那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做得好、社会管理水平高、走出了一条和谐社会建设道路的典型,进行深度宣传。
本期首先推出的是余姚的样本经验。
铺就和谐社会的新“管网”
余姚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纪实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让广大人民过上更加文明幸福的生活?
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
近几年,余姚地区生产总值已达56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6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770元。令人惊羡的经济实力同时也伴随着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的“烦恼”,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复杂,社会管理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解决这个命题,需要一把“钥匙”。
余姚大胆探索,积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开展了“社会管理创新年”活动,市委、市政府成立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制订下发《关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实施意见》等十个配套政策,并以深化“平安余姚”建设为平台,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真正形成和谐社会人人参与、和谐社会建设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余姚以完善顺应科学发展的社会管理格局来破题。余姚确定了“重大事项信访维稳风险评估与预防、化解保障制度”、“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平台”、“社会治安动态防控网络”、“整合构建社会救助体系”等12个创新项目,落实责任部门,切实推进管理创新。
如今,一个和谐的社会新“管网”正在余姚绽放活力,一顶顶和谐桂冠接踵而至:“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
管理者在源头“站岗”
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没有矛盾和冲突的社会,而是一个能够理性对待并妥善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的社会,这需要社会管理者在源头上“站好岗”。
余姚深谙此道。
从2008年开始,余姚便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开展重大事项维稳、信访风险评估的实施意见》及实施细则,构建重大事项维稳风险评估机制,“超前谋划、源头预防、隐患可控、防范有策”,真正实现了由“被动维稳向主动维稳”转变,从“保稳定向创稳定”的深刻转型。
余姚市低塘街道芦城村有一座白云寺,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周围群众都会聚集于此参加庙会,由于场地小人数多,极易引发交通和火灾事故,存在人身安全隐患。
为防患于未然,市委政法委主动与慈溪市政法部门沟通协调,制定安全防范工作方案,两地相关街道、乡镇抽调人员,设立现场指挥部,疏导人流,加强对参会群众教育,划定烟花爆竹燃放区域,整个庙会期间秩序安定有序。
“这样事前的风险评估,就像社会矛盾的第一道防线,牢牢‘监管’着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社会管理等容易引发问题的领域。”余姚市相关负责人解释说。
风险评估最终目标是通过先期预测、先期化解,最大限度减少和预防不稳定因素的发生,因此评估的可靠性很重要。
余姚专门成立了由20个相关部门组成的风险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明确评估范围、方法和要求,此工作也被列入平安乡镇、街道和年度综治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
该市还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实施、谁评估”的原则,明确责任,确定评估项目,制定评估方案,分析研判工作风险,落实维稳措施,通过实地走访、利益群体座谈、群众听证、专家论证和征求意见等环节,细化评估各个流程,有针对性地做好前期工作。为强化风险评估的实效,实行了四级风险预警,对存在严重风险的重大事项或工程,不予实施;对存在较大风险又难以在短期解决的,暂缓实施;对存在一定风险但可控制的,须在制定防范措施后实施;对风险较小的准予实施。
据统计,全市已有100件重大事项进行了维稳、信访风险评估,其中96件顺利实施,4件因存在较大风险而暂缓实施。2010年全市共发生群体性事件15起,同比下降16.67%,群众来信来访1544件,同比下降19.54%。
“倾寄”管理于服务
社会管理创新,更是社会服务的创新。
“要进一步创新工作理念、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把社会管理寓于为群众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是余姚社会管理创新的生动解读。
在余姚的外来务工集聚区,经常能看到背着统一“小挎包”的工作人员走家进户,问问这家有什么困难,那家有什么需要帮助。“小小挎包”里装满了“宝贝”,都是他们服务外来工的“工具”:一个数码相机、几样简单的维修工具、些许计生药具、还有几本政策法规的宣传册……
他们就是余姚的外来务工人员综合服务管理人员,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上门登记做证、邮件递送、矛盾纠纷排摸等服务。像这样的“小挎包”在余姚已经有890名,“管”着50多万庞大的外来工群体。
“小挎包”来自服务升级。
2008年7月份,余姚市为了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成立了市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乡镇(街道)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并按规定要求配备外来务工人员综合服务管理员。考虑到外来务工人员在生活工作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很多问题找不到服务窗口,因此成立了这么一个“小挎包”综管组织。
这些“小挎包”都是通过选聘的方式挑选的一支专职服务队,他们的工资由当地政府支付。外来务工人员有问题通过“小挎包”向有关部门寻求帮助,政府部门将予全力配合。仅去年,他们就发放工作联系卡50000余张、各类宣传资料30000余份、计生药具6000余份,为外来务工人员办实事2000余件。
社会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服务,余姚的创新式服务直指“以人为本,关爱民生”。
今年年初,余姚率先建立了困难群众救助信息系统,将原有的救助平台实施了升级完善,与市慈善总会、残联、教育局、总工会等10多个部门、各类救助对象的信息进行互通,统一录入这一平台,并及时收集信息,实时更新,实行一个口子统计、一个网络覆盖,可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全市各类救助对象的最新情况,为政府部门针对性救助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市民政局的“余姚市社会救助信息平台”上看到,里面已录入了2万多名困难群众的信息,输入一名低保救助对象的姓名,网上会立即显示出他本人及家庭的收入情况、审批审核流程、救助额度、现金流向等一系列信息。
“这有效地避免了多头管理出现的重复救助或者遗漏,实现了救助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真正做到了‘阳光救助’。”一位专家这样评价。在他看来,完善的救助体系,真正体现了社会管理的“良心”。
“大调解”创造大和谐
一个稳定有序、公平正义、幸福平安的和谐社会,仅靠政府力量远远不够,大和谐的“种子”需要在公众充分参与的“大调解”的土壤里发芽生长。
余姚市梨洲街道区域面积110平方公里,下辖20个行政村6个社区,在册常住人口8.4万,流动人口4.2万,其中有7个村地处城郊接合部,管理难度很大。
今年,该街道精心筛选出一批高觉悟、高威信、高素质的“三高”人员,在部分村组建了一支“老娘舅”调解队伍,协助村里开展劝和、调解、息诉工作,调处各种矛盾纠纷23起,成功率达98%,基本做到了基层矛盾纠纷“不出村、不上交”。
“老娘舅”调解队伍是余姚“大调解”工作体系的一个缩影。
从6月份起,余姚市城区的4个派出所都有了治安纠纷调解室,8名调解员对治安民事纠纷案件进行调解。在治安纠纷处理中还推行人民调解工作机制,探索维稳息讼的有效方法,构建起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等多位一体的新调解格局,以政府、法院、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组成大调解队伍,为实现社会大稳定筑起一道防线。
此外,余姚已在全市七成规模企业中建立了118家企业调解委员会,还在城区街道和几个重点乡镇的农贸市场设立了人民调解组织,建立了交通事故纠纷、医疗纠纷调委会。到今年7月份,已调解各类交通事故赔偿21419件,调解成功20963件,调解成功率为97.9%,受理医疗纠纷204起,调解成功194起,调解成功率为95.1%。
作为“大调解”的有效补充,该市还积极探索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目前已形成了党政主导、工会牵头、多方配合、劳资互动的工作格局,在保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已正式签订行业性工资集体协议5个,覆盖企业178家,惠及职工9385人,去年这些行业的企业月平均工资增长12.8%。
“以外调外”是余姚“大调解”的又一“智慧”。该市在河姆渡镇等乡镇、街道建立了外来人员调委会,聘请本省籍的外来务工人员担任调解员,调解老乡之间发生的矛盾纠纷,成立以来已调处各类矛盾70余起。另外,积极筹建以优秀调解员姓名命名的品牌调解室,充分发挥资深人民调解员的作用和效应。上半年,全市各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6379件,调解成功6166件,调解成功率为96.7%。
余姚“大调解”还千方百计发掘社会力量加入大管理、大服务机制。
泗门镇泗北村现有外来务工人员9600多名,是该村常住人口的2倍。该村在加强出租房屋管理的同时,建造了一个由3幢楼组成的“民工公寓”,与宁波五云笔业有限公司、焕发日用品有限公司、余姚威沁电子有限公司达成承租协议,由3家企业集中租给员工居住,6位村民担任保安,实行24小时管理。
像这样,余姚市探索创造了村企结对共同服务外来人员的新举措,利用村和企业的各自优势,采用集中居住统一管理或分散居住加强管理的模式,为外来人员提供八小时内外的全天候服务。到目前,已建造了336个外来人员集中居住点,约有5万多名外来人员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