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上午,义乌国际商贸城四区一楼新闻发布厅,40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
由义乌市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市场经营户涉外知识轮训启动仪式暨首次培训在这里举行。这些涉外知识包括涉外案事件处理、中国公民海外领事保护及协助等内容。
据浙江省商务厅数据,目前有150多万浙江人在海外经商,浙江企业境外投资的境内主体数和境外企业数已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加上浙江走出去的劳务工人,浙江人在海外不少于200万。
浙江省政府外办副主任顾建新说,这样针对市场经营户的涉外知识培训在省内尚属首次,今后要向全省其他市场推广。“我们既要确保外国人在浙江的合法经商利益和安全,也要保障好海外浙江人的合法经商利益和安全。”
义乌一年有300起涉外经济纠纷案
黄屏:我对义乌的两个初始印象,第一个印象是,刚刚去转了义乌市场,发现这个市场实在是太大,根本转不过来,光卖袜子的摊位就有3000多家,而且大多数是销到国外去的。
第二个印象是,在义乌坐了一回高层电梯,发现整个电梯间里就他一个中国人,其他都是中东、欧美的客商,这一刻,我感觉我自己倒是变成了老外。
就一个县级市来说,义乌的涉外案件肯定是最多的,义乌商品是走向世界的,和老外生意往来的同时,机遇与风险也是共存的,这给义乌在处理涉外纠纷、防止贸易诈骗等时带来一系列挑战。
2010年,义乌发生涉外经济纠纷案事件共271起,法院受理91起,涉及经营户达数百户,最高涉案金额7000多万元。今年1至6月,义乌发生涉外经济纠纷案事件共130起,法院受理50起。
一个“拘禁”外商的教训
2010年,一个印度商人因拖欠义乌市场经营户的货款,经营户几经催讨不成,便找到印度商人,想不到他还是不爽快,经营户们一怒,把他扣了起来,还把找到的货也拿了回来。
这个事情一出,印度商人和他的同胞们急了,到外事部门强烈抗议,一直告到外交部,印度的领事方还向我方发了六次照会。
事情到这个份上,一起简单的经济纠纷便上升到国家层面上的事情。这还不算,印度当地报纸还发表文章,意思是说“被拘禁在义乌的印度商人命运未卜”,一时引起轩然大波,最后是在我外事部门的积极斡旋下,印度商人补回了货款,他也安全地回到自己的国家。
黄屏:这起事件原本是印度商人不对,但由于市场经营户们催讨货款方式不当,造成外交上的被动。
发生在义乌的涉外经济纠纷中,市场经营户容易犯的错误有哪些?有不采用规范合同,直接用外商提供的订货单的;有只收到少量订金,赊账发货的;也有的连外商的基本信息都不清楚,甚至连外商请翻译或聘用员工代签都无动于衷。
而一旦出了问题之后,有些人采取的也是极端方式,比如强行进入外国人办公室、住宅、酒店,跟踪、绑架、恐吓、殴打等。
刚才有经营户提出伊拉克外商拖欠他的货款,想把人家的护照给“扣”下,这万万使不得,扣押外国人护照,即使外国人同意,也是违法的。国际社会对于护照的承认,是从主权国家意义上的承认,而不是单对持照人的承认。发生纠纷后,最可行的办法是法院受理案件后,向法院申请限制外商出境。
宋英豪:我们的市场经营户防范意识还不够强,对国际贸易知识以及经济合同条款的认识不够,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有些市场经营户为了揽生意,主动采取赊账办法,一旦发现问题,甚至拿不出有效证据。
到了国外更要保护好自己
浙江商人到了国外,需要注意的事情同样很多。
黄屏:马里是非洲的一个小国,有次输了足球赛之后,当地人一把火烧了中国人在那儿的10多间店面。温州人到西班牙办鞋厂,开鞋店,因为每双皮鞋比当地生产的皮鞋便宜三块钱,一下子占领了整个市场。当地人不乐了,又是一把火。
“走出去”的人员和企业多了,遇到的安全风险自然增多。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中国公民和企业面临的海外安全形势还相当严峻。有些国家社会治安较差,也给海外中国公民和企业带来安全隐患,海外中国公民被偷窃、抢劫和遇害等安全和权益遭侵犯的案件经常发生。此外,世界各地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不可预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海外中国公民和企业的安全。
从东帝汶到利比亚,作为外交部具体承担撤离工作的部门,几乎每一次撤侨,都是我去接机的。学过涉外安全知识的,能够沉着冷静处理问题,即使外头枪在响,也不慌,而没有学过的人,一旦遇险,就会手足无措。
保护海外中国公民及企业的安全和合法权益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政府是不行的,还需要公民和企业自身以及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
到国外经商的浙江人应遵守当地法律规定,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一旦发生被抢、被盗、被骗或被打事件,应立即向当地警方报案,并要求出具报警证明,以便日后办理保险理赔、证件补发等手续。
米斌:今后,义乌市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计划将通过现场培训、发放学习资料及海报宣传等多种形式分批次对4.6万户市场经营户开展轮训活动,像今天这样的场次就要举办130多场。
据都市快报 作者 江胜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