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18日讯 在金华市区丹光西路西侧与北山路交界处,这几天大半的路面被生活垃圾所“占领”,路人对此意见纷纷。昨天一名正在倒垃圾的大伯见记者拍照就急了:“我也不好意思把垃圾倒这里,可是骆家塘垃圾中转站已经被封4天了,我们实在没有地方可倒。”随后记者来到距离现场100米的骆家塘垃圾中转站,果然看到门口堆满了石块、砖头,中转站内空荡荡的。
该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是附近馨园小区的业主把垃圾中转站给堵了,他们要求中转站搬离此处。本报曾经多次报道过垃圾中转站的问题,在柳湖花园、家和园、上浮桥等不少小区,都有业主“对垃圾站说不”的案例,有的已经解决纠纷,有的还在僵持中。
骆家塘转运站已折腾了6年
骆家塘垃圾转运站建于上世纪90年代末,建站初期中转站周围很少有居民居住,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附近居民建房增多,并越来越靠近垃圾中转站。目前该站承担着骆家塘社区垃圾收集和转运任务,每天转运垃圾3~4车,每车运输垃圾3吨左右。记者从建设部门获悉,该站生产点和最近居民住户的直线距离都在20米以上,符合建设部垃圾转运站建设规范。但是由于垃圾站建设时间较早,使用的设备较落后,在运行中确实对附近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市人大代表也曾连续几年提出议案,要求尽早搬迁该站。
为了解决整个城北区块垃圾转运问题,市建设局于2005年上报市政府,要求在五星公园内规划建设压缩式垃圾转运站。新站建成后,可将骆家塘社区及附近的垃圾运到此。但是由于五星村村民的反对,施工过程中多次遭到村民的阻挠施工,已经建好的基础和围墙也被推倒,最后被迫停工。
在五星公园垃圾转运站未建成投入使用前,骆家塘垃圾中转站仍然要承担馨园小区、世纪花园及骆家塘社区范围内的垃圾收集和运输任务。市环卫处也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加强现有垃圾转运站的管理:每天清洗转运站设备和地面,保持垃圾转运站内部环境的整洁,并做好消毒和灭蝇工作;推迟垃圾转运站的运行时间,垃圾运输车不准进入小区掉头,尽量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与馨园小区物管联系,由市环卫处出资将馨园小区北门(垃圾转运站对面)封闭,留一小门供居民出入,晚上小门上锁防止小偷进入,确保小区的治安安全。
垃圾站难“安家”
一名环卫工人向记者反映,现在老城区垃圾中转站比重失衡,虽然垃圾处理方式每年都有进步,但垃圾量也几乎翻了一番,所以矛盾依旧突出。特别是夏季,垃圾臭味对附近居民的影响更明显。目前小区的垃圾多是用标准桶装,然后用电瓶车收集,再集中运到垃圾中转站,最后再运到垃圾焚烧处理厂。
垃圾站难“安家”已成为一个普遍问题,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每0.8平方公里就应该有一个收集站,每1.5平方公里设置一座垃圾转运站。根据规划,市区应该布局48座垃圾中转站,但眼下市区只有29座垃圾中转站在“服役”,其中8座垃圾中转站是新建的,10座老的中转站已经完成改造,还有11座垃圾中转站需要提档改造。但是每年城市垃圾量却在增加:全市生活垃圾现在每天有800多吨,而5年前仅为300多吨。
虽然郊区新建了一些垃圾中转站,但环卫工人的负担加重了。环卫工人周师傅说,因为小区附近没有垃圾中转点,环卫工人去垃圾中转站必须拖着人力车跑好几站路,有时一趟拖不完还得跑两三趟。此外各中转站的任务也加重了,机器必须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市环卫处今年调整了环卫运输车的线路,一些驾驶员因为不堪重负而提出辞职。
居民称不要补偿
垃圾转运站的距离与相邻建筑间距最少要达到10米,但调查中记者发现,部分垃圾站与居民建筑的距离较近。相关人士坦言,目前老城区中的小区都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所以有历史遗留问题,这方面主要通过提档改造来减少影响。
那么能不能对靠近垃圾站的居民制定一些补偿机制来缓解矛盾?相关人员认为不可行,因为划定范围和补偿标准都难以确定,说不定还会扩大矛盾。另一方面记者调查发现,就算有补偿,居民也不买账。很多居民表示,居住环境是无价的,而且靠近垃圾站影响房价。
在老小区再建垃圾站确实不容易,但在新小区是如何建设的呢?规划部门表示居住区人数达到3万~5万人,就应建一座垃圾中转站。规划部门在前期的控详规划中,就预留好站址。如果这里正好有项目,可以一并出让给开发单位同步设计,同步建设,经过规划部门审批、公示,验收时要建好。
在市区家和园大门对面,隔马路就是一座新建的垃圾中转站,记者获悉随着小区建成交付,对这里垃圾中转站的搬迁要求也越来越大。有市民提出,他们不欢迎中转站设在家门口,主要是因为又脏又臭。
垃圾处理方式多年不变、方法落后,这是问题的关键。对此环卫所的相关人员表示,他们也在探索新方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区的垃圾转运设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人工装运到农用车运输,从非压缩式垃圾转运设备到压缩式转运设备,从吊装式、侧装式、后装式到前装式设备,从简单的敞开式运输到密闭运输,垃圾车运送过程中基本不再有滴漏,也使得市区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
来源:金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