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 高薇
想租房先看房东有几个A
金牌和事佬团队成功调解3000多起纠纷 江干区探索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服务百姓
8月4日、5日两天,杭州市委召开了十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杭州市委关于加强社会建设 创新社会管理 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的决定》。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就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政府以有效的方法,以创新的手段,想方设法为百姓解决生活中事关切身利益的一些事。
比如,以江干区为例,最近在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上,出台了许多创新举措。
杭州城东,正在大规模地开发建设。江干区正朝着“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的目标挺进。
在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下,社会结构日益多元,江干区面临着经济和社会两大转型带来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
如何解决?江干区提出——要更好地坚持“发展、建设、稳定”并重,把握好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关系,进一步转变工作理念、创新方法手段、完善工作体系,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不断提升社会管理能力,把握好城市建设的规模、力度和节奏,在确保形成城市建设良性循环的同时,重视同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公共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建设的内涵和品质,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在城市发展的同时,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生活的便利、舒适和幸福。这是江干区的目标。
在探索创新社会管理上,江干区到底有哪些新举措?来看看几个例子。
九堡镇格畈社区出租房要评等级
AAA说明各方面是最好的
江干区九堡镇格畈社区,地处城郊接合部,原来叫格畈村。
现在,社区里,有常住居民740多户、3700多人,但外来人口更多,有13000多人。
那里的居民几乎家家都是“房东”,每家都有十间左右的房屋出租。
由于出租户较多,给管理上带来难题,原先那一带治安状况不太好,属于江干区的治安重点整治村。
去年,经过统一规划、建设,格畈社区的居民都搬进了新建的3层红砖小楼,每幢200多平方米。
新房子,新环境,怎样把治安搞上去?作为九堡镇的试点,从去年开始,格畈社区推出了一项新举措——出租房等级管理制度。
根据出租房屋的环境、卫生、服务、管理等方面,九堡镇对每户出租户评定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分成:AAA、AA、A和X四个等级。
AAA说明该出租房各方面都是最好的;而X说明不及格,必须整改后才允许重新出租。
一看门口等级牌
就知道房子好不好房东好不好
为规范评定等级方法,九堡镇出台了《出租房屋等级管理评分表》《出租房屋调查表》《房屋出租户治安责任保证书》等一系列政策。
街道和社区的工作人员、片区民警、居民片组长等组成了等级评定小组,对出租房一年一评级。
等级评定非常严格,总分100分,AAA必须达到90分。扣分都有统一标准,比如出租房昏暗,空气不流通的,要扣1-2分;楼道堵塞的,每发现一次扣2分;电线裸露或乱拉电线的,扣2分。
去年年底第一轮评定后,现在,格畈社区里AAA出租户有50户,AA的有500多户,A的100多户。
评了等级后,社区还制作了统一的等级牌,挂在居民楼门口。人们进进出出,一眼就能看到。
格畈社区治保主任胡金林说,这样一来,出租户相互之间有了比较,会产生荣辱感,而租客们也可以根据等级牌知道房子好不好,房东好不好,决定租哪家的房子。
为了统一管理,社区里还制作了一套出租房软件系统,社区里所有的公共区域都实现了监控全覆盖,24小时有人值班监控。
在社区办公室里,还能通过电脑,查看每一幢房屋的大致情况,是否有空房,已出租房屋的入住人员详细情况等。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格畈社区的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数量,比往年同期均下降了15%左右。居民和租客都很满意。
新的社会管理模式,探索出城市出租房管理的新路子。
在格畈社区试点基础上,今年初,九堡镇已在全镇范围内推行出租房等级管理工作。今后,这种创新管理方法还将在全区推广。
全区所有干部
都要到群众中“家访”
想知道群众需要什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走近他们身边去聆听。
今年7月,江干区开展了“进万家门、访万家情”主题实践活动。江干区的全体市管领导干部、区直机关干部、街道(镇)干部和社区(村)工作人员等,分别走进居民家里、企业内部,跟他们面对面谈话,倾听他们的心声。
在一个月时间里,全区广大机关党员干部和社区(村)党员干部等3000多人,共走访了18804户居民、2170家企业,召开了294场座谈会、79场宣讲会。
通过细致的“家访”,共收集到3682条意见建议,梳理出2890个问题。其中涉及就业、教育、医疗服务等民生方面的1251个问题,目前已全部得到落实解决。
江干区还计划以后每年都要集中性地开展走访活动,并使之常态化,最终要把走访情况与单位的年度绩效、个人的奖勤罚懒等挂起钩来,甚至还会把它作为干部选拔的重要依据之一。
江干区委书记徐立毅说,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层面基层群众和企业的走访接触、座谈交流,了解各个区域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情况和思想状况,倾听他们对党委政府工作的诉求建议等,更有助于区委区政府增强对基层工作的针对性、服务的有效性,能够更好地确保江干城市化的顺利推进,更好地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朱学军法官调解工作室
设立4个联络站覆盖49个社区
说起朱学军法官,江干区、甚至杭州市的居民可能都不陌生。
朱学军是江干区人民法院预备审判庭副庭长,但大家更喜欢叫他“金牌和事佬”。
2009年初,江干区法院成立以朱学军个人名字命名的“朱学军法官调解工作室”,专门替大家调解纠纷,解决难题。
一张粉红的T形圆角调解桌,工作的时候,他坐在一头,双方当事人坐在两边。
朱学军说,桌子的形状就像一把钥匙,是打开当事人双方心结的钥匙。
成立至今,朱学军法官调解工作室共成功调解3000多起纠纷。帮外来务工者讨要工资,帮居民解决邻里矛盾,甚至帮小生意人处理经济纠纷,朱学军“管”的事很多、也很琐碎。
比如,前段时间,有两个小年轻因为感情纠纷,女孩子跳河自杀了,男孩子躲在家里不敢出门。双方家庭为了经济赔偿的金额相持不下。
女方要求男方赔偿上百万元。但男孩子是单亲家庭,经济困难。
朱学军把双方叫拢坐到一起,好好帮他们做了分析:如果按照法律提起诉讼,男孩子并没有法律责任,可以不作赔偿,但从情理的角度出发,女方家庭需要得到安慰。
前前后后,安慰、劝导、分析很多次后,在第6次调解时,双方终于达成了一致。
朱学军说,别怕烦,有耐心,尽可能为当事人着想,是他调解成功的秘诀。现在,在江干区人民法院,朱学军法官调解工作室好像没有空下来的时候。
法院的立案窗口前,总有人在提起诉讼时,指名要求朱学军和他的团队调解;甚至有不少其他法院的当事人,慕名直接打电话到江干区人民法院找朱学军办案。
为了帮老百姓解决纠纷,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朱学军法官调解工作室”在采荷、闸弄口、凯旋、四季青四个街道分别设立了联络站,并在下属的49个社区成立调解委员会。
朱学军和他的团队,隔三岔五就会去街道、社区走一走,跟居民聊一聊,帮大家解答法律问题,调解纠纷。
通讯员 余丽丽 舒也文 记者 顾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