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董春法为已搬迁下山的武义县白姆乡茶丰旧村退宅复垦,再次上山调查规划。
张建成 摄 |
浙江日报武义8月28日电(通讯员 张建成) 今天虽然是星期天,已办理退休手续8年的原武义县扶贫办主任董春法,还是像往常一样来到正在建设中的壶山街道三角店下山脱贫小区工地,与搬迁下山的农民一起搬砖块,拉家常。
从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搬迁下来的西联乡景阳村党支部书记吴锡文,直夸董春法是改变他们全村人命运的大恩人。吴锡文说,当年搬迁下山时,全村160多户、540多人村址选择、地基安排、口粮田征用、建房资金等一大堆工作,都是董春法帮助跑下来的,搬迁时最多一个月老董来村里28趟。
吴锡文一边带老董参观搬迁下山后村民盖的新房,一边介绍村里这几年的变化:如今村民户户造了新房,全村有57户外出经商,在家的都种植香菇和莲子。山上旧村退宅复垦复林,发展板栗基地160亩、杉木林基地500亩,木材蓄积量达1000多立方米,全村实际人均年收入超万元,有30多户农家买了小轿车,他家已买了2辆小车,真是做梦都没想到啊!
1998年董春法退居二线,2003年8月,董春法到了退休年龄。得知董春法要退休,当地几家房地产开发公司高薪竞价要聘请他。下山脱贫农民得知后,18个下山脱贫村的干部代表全县下山脱贫农民,联名向武义县委县政府写信不让他退休。最后,经县里讨论后,让董春法办理退休手续,但退休不退岗,仍留在扶贫办工作,继续为山区农民脱贫而奔波。
转眼,自退居二线算起又过了13年。在这段时间里老董做了些什么工作呢?还是让搬迁下山的村民来说吧。
搬迁到白洋街道金畈村的高村农民傅法海说:“要不是老董帮忙,我们全村村民至今还是黑户口,生活改善也不可能这么快,老董是咱大恩人。”
原来,傅法海所在的高村位于大田乡山坳里,当时村里有6户农家,16个人,其中12人是文盲。而且武义县统计年报里没有这个村,人口统计也不在其中,16个村民既没有户口本,也没有身份证,小孩上学需交借读费才能就读。
1998年11月20日,刚从扶贫办主任退下来的董春法,来到大田乡了解到上述情况后,感到十分震惊。他一个部门一个部门跑,一手操办选址、征地、户口落实等工作,终于在1999年把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的高村6户农家,16个人搬到城郊的金畈村,走出大山融入外面的世界。
如今搬迁下山后的高村人口从16人发展到27人,其中18人在企业上班,人均年纯收入已超万元,有3个家庭买了小轿车。
8月27日,当董春法再次来到搬迁下山的俞源乡新九龙山村时,党支部书记田华平动情地说:“老董啊,別人退休享清闲,你退下来后更会跑。我给你记着的,今天是你第111趟来我们九龙山村了。”确实,退休后的董春法还是一个工作狂。这些年,他为搬迁下山后的老村旧址退宅复垦复林,发展生态养殖、果品基地、高山蔬菜、林木基地,倾注了不知多少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