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古运河穿越杭城,绵延数千年。这里的一片碎瓷、一块碑石、一寸锈铁,无一不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记载着这座城市的兴衰变迁。
多年来,我们不时会被这些文化气息裹挟着,感动着,却从未有谁真正能说清楚,这种文化背后带来的商机有多大?
近年来,运河综保委和拱墅区等相关单位正在做一件事,在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沿线设置各种形式的免费学习点,用来传承运河文化,营造市民爱学、乐学的氛围,掀起了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热潮。
不曾想,这种免费学习点的形式却被众多商家所效仿,书吧、弹唱交流会、插花讲座纷纷在茶馆、咖啡馆、西餐厅等经营场所开了出来。这样的学习点开得多了,运河沿岸形成了一条清晰可辨的“文化长廊”。
商家的行为总是与经济效益密不可分的,这一个个看似简单的自发行为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商机?近日,记者对运河沿岸的学习点进行了走访,发现一个独具特色的财富样本正在这里初现雏形。
政府引导
运河畔一条水陆学习长廊初具规模
古老的大运河两岸,遗存着一些古街巷,小河直街便是其中之一。2007年,这里启动了综合保护工程,保留了青砖黛瓦白墙的清末民初时期民居风貌。
已过退休年龄的严小珍是小河直街的老住户,保护工程完工后,她搬回了原来的住处。
上周五下午,记者在小河直街3号见到了严阿姨,她正和几位朋友围坐在一张大方桌边学习剪纸。
桌上铺着红白蓝相间的格子布,右手边的墙角边放了一台电扇,对面是一台立式的空调。几位阿姨左手拿纸,右手握剪刀,手起刀落间,一幅幅画面渐渐露出雏形。他们身后挂了不少已经剪好的作品,精工细作,栩栩如生。
“我现在生活比原来丰富了很多。”严小珍说,现在运河边学习的地方可多了,早上到运河边跟住卖鱼桥的一位师傅学打太极,打完太极可以跟街坊邻居学学剪纸。下午还可以跟社区请来的姚老师学学舞蹈,一天下来很充实。
小河直街3号楼梯边的三个书柜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工作人员说,这些书可以免费借阅。
像严阿姨这样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人还真不少。行走在小河直街上,音乐声不时从小巷子里传出。路过一间屋子,便见十几个人整齐地排坐在一起,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师正在教他们吹奏葫芦丝。沿街而上,一路上学象棋、学越剧的人也不少,俨然已经成为这个古街巷的一道风景。
同样是运河边的桥西历史街区,由北往南一字排开的9间“河畔书屋”最吸引眼球。每间小木屋大约5平方米,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比如旅游指南、运河故事、风景名胜、散文、图册、小说等。木屋之间还摆放着休闲桌椅和遮阳伞,不少游人在这里休息、阅读。
扎着马尾辫子的安徽女孩小王是这里的管理员,每天早上7点10分她骑着自行车从出租房来到小木屋,和另一位叫“小燕子”的女孩一起管理这9间书屋。
“很多人以为我是卖书的,其实这里是免费给人看的。”小王说,书屋开放时间从上午9点至下午5点,所有图书供市民现场免费借阅。虽然现在知道的人不是很多,但来借过书的人已经成了“常客”。
运河畔以“书”为主题的学习体验点很多,不仅有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学习场所,还新设了“漕舫船流动书吧”、“运河畔古旧书屋”等,让运河沿岸串起了浓厚文化气息。
这些学习体验点都是免费对公众开放,拱墅区段是核心区,依托博物馆、漕舫、历史街区、书屋等,一条富有特色的水陆学习长廊已经初现规模。
企业借势
商家在免费文化大餐中掘出商机
政府出资在运河边设置免费学习体验点是为了营造人人、时时、处处可学的良好环境。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很多经营性机构纷纷效仿,热衷把文化嫁接到经营中。
驻足于拱宸桥的最高处,桥西直街透着古韵的建筑成片映入眼帘,而第一家就是舒羽咖啡。“黑色是最彻底的奢华。”女主人舒羽写下这样的诗,并将它写在咖啡馆进入的背景墙上。
与其说是咖啡馆,不如说这里是一个可以喝咖啡的书吧,里面摆满了几大柜的书,就连一楼与二楼之间的楼道口,也被开发成了书柜,
这里定期会举办“诗画交响·运河艺术汇”系列活动,包含诗歌、摄影、音乐、绘画等艺术沙龙。咖啡馆倚着运河,在这里,不时能见到人们边喝咖啡,边看书的场景。
“每当下午和晚上,这里生意很好的,连陈凯歌都来过。”服务员张子月说,馆内有近500册图书杂志,小说、诗歌、散文、音乐、美术、财经、旅游等,都是免费借客人翻阅的。因为经常搞一些文化沙龙活动,一大批客人慕名而来,客源非常稳定。
小资的咖啡馆打文化牌,大众化的茶馆也不例外。大兜路南,香积寺边,有一片充满古韵的宅院,最南端是三润居茶楼,近500方的茶楼里随处可见字画古玩、随手可拿的书籍杂志,茶楼里有书与期刊500余册,包含各个领域。近期店主还与拱墅区图书馆联合,增加图书至1000册,每季都会更新。茶楼还为客人们准备了琴棋书画、笔墨纸砚。
“一本好的书籍能挽留顾客的脚步。有些顾客一看就是整整一天,有的看了一天还不尽兴,第二天或隔几天还会来的。”三润居的负责人梅琳透露生意经。
运河学习长廊一期45个体验点中,经营性场所被列入其中的仅拱墅区段就有8个。韵和书院主打活动是茶文化沙龙,每周二晚举行“读书品茗”活动,品茶论学;蜜桃咖啡不定期地举办弹唱音乐会;柔之艺太极馆每月都会举办国学讲座……
“我们也是在尝试,通过文化与经营的嫁接,在‘标准’与‘个性’中寻求突破。”一位茶馆老板如此说。
“有形”与“无形”之手
共拓一条文化产业经营之道
如果说政府要打造学习型城市,沿运河边搭建学习平台是“有形”之手使然,那么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文化长廊的打造,则是市场“无形”之手作用的结果。
最初,或许这些商家仅仅只是为了提升服务,然而在一次次实践中尝到甜头后,他们就自发地参与到了文化品牌建设之中。一个看似简单的经济行为已像一条活跃的鲶鱼,搅起了文化产业这潭水。
“这是一次‘有形’与‘无形’之手的握合。”一位经营文化公司多年的负责人如是说,运河文化长廊之所以得到民间资本的青睐,是因为它顺应了都市时尚生活的诉求,是对商业街竞争力提升的一次探索。
随着中国的日益开放,注重生活品位不仅仅在于喝喝茶、品品咖啡这么简单,人们希望了解更多文化,张扬个性,追求精神服务产品配套。在这一大背景下,像文化沙龙、弹唱会,学习体验点可让人们找到精神归属地,人气的聚集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人气带来的是市场需求,更是发展商机。
“未来,民营的、国资背景的,越来越多的参与者会参与到这条运河学习长廊中后,如何让文化产品与社会效益走上长期良性健康发展之路,这很关键。”这位经营文化公司多年的负责人认为,产业的市场化运作非常重要。如果将运河学习长廊打造成一块金字招牌,进行品牌整合与培育,说不定能书写文化与商业产业发展的新样本。“当然,产业能否发展壮大、繁荣,指导思想起了决定作用,这里面很大一方面需要政府进行引导管理和规划整合。”
据每日商报 作者 黄群 王英翔 丁淑萍 陶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