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问:如何保证水系畅通
“市区的一些小区,市民备受河水臭气困扰,有的人因受不了臭气全家住宾馆。我想问问,这样的臭气,我们还要忍多久?”咨询会上,一位台州市人大代表抛出的问题很“尖锐”。
“市区一些河流水体发臭,主要原因是断头河,包括康平河、枫南河和白洋河。”台州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坦诚地说。
8月24日,市政府在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关于台州市水环境整治工作的报告》中指出:尽管前10年台州市开展了两轮河道疏浚整治工作,但由于污水排放、大量生产生活垃圾入河等原因,平原河道每年淤积约10厘米,局部河段达到20厘米。《报告》显示,仅市区范围就有28处断头河。
有市人大代表指出,随着人口的积聚和城市化推进,各类公共设施、工业企业和住宅小区不断增加,河道被挤占填埋或以涵管代替现象较普遍。椒江江城河、路桥赵王泾等主要支流都已成为断头河,河道输水、调蓄、灌溉等生态功能严重衰退,河床淤积日趋加重。椒江洪家的上洋河、路桥的蔡於泾,河床抬高后河水几近干涸,河道污秽不堪。
河道采砂、建筑泥浆偷排、废弃物倾倒、建设工程涉及水域时先占后补……市人大常委会的调研报告显示,近年来,河床平均每年抬高0.2米,以前河道10年疏浚一次,现在至少5年就得疏浚一次。
“十一五”期间,台州市完成河道清淤2346.44公里,其中市区河道疏浚1522公里。但是,开发区相关负责人坦言,断头河的治理是件“很头痛”的事。
在枫南河沿岸,前几年,台州市也曾接过截污管线,但污水排不出去,最后只好把管线拆了,污水还是直排河道。康平河周边小吃店数量多,污水也是直接排放。
断头河真的没法治了吗?开发区表示,将在技术上、方法上进一步研究,把康平河和白洋河连起来,使断头河变成循环河,让河水“动起来”。
而在全市范围内,水系的生态网建设迫在眉睫。市水利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在水系沟通方面,重点是拓宽“三纵三横”骨干河道,即金清大港、洪家场浦、青龙浦、永宁河、一条河、七条河。金清大港相关项目已经实施了两年,青龙浦拓宽工程正在编制项目建议书,永宁河拓宽工程目前已纳入在建的栅岭汪排涝调蓄工程建设内容。
针对挤占河道、建筑垃圾偷排等现象,台州市将加大执法和查处力度。台州市将以市长令形式出台《台州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探索推行建筑垃圾运输准入、招投标、信用考核、保证金等四项“阳光”制度,逐步建立“源头明、中间净、末端清”的常态化管理机制。
在原有每年3000万元水环境整治专项资金的基础上,财政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台州市在筹资渠道和方式上也会有新突破,河道拓宽等部分工程将实施项目包装,成立公司以进行滚动开发。
三问:如何提高水面率
黄岩院桥,有一个地方被称作“都市桃源”——鉴洋湖湿地。这里水脉纵横,沙洲众多,果园、鱼塘随处可见,鹭鸟、白鸥凌波飞翔。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鉴洋湖湿地是台州最大的内陆河流型湿地,2009年经住建部批准为“第六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台州宝贵的生态和文化资源。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台州有值得骄傲的生态资源,也有不能忽视的生态隐痛。
曾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的台州,近年来水面率大大下降。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市区水域面积就缩减4.7平方公里,目前仅46.06平方公里(不计椒江干流和长潭水库),水面率仅为4.14%。
由于水面率下降,水容量减少,河网生态用水严重不足,城区许多河段在补水3天后即黑臭还原。
根据《浙江省河道建设标准》,新建城区和开发区水面率要达到8%以上。按照《浙江省滩涂围垦总体规划》(2005—2020年)要求,新围区水面率要达到12%以上。
“水环境是城市的绿色生命线。台州目前水面率与省里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政府将采取哪些措施?生态补水方面有什么考虑?”专题询问会上,一连串关于提高水面率的问题被提了出来。
在生态补水方面,台州近年来曾做过努力和探索。2007年,台州市完成了市区生态补水通道建设,兴建了4座橡胶坝和活动挡水船闸。2008年至今,共从长潭水库引水25次、3.26亿立方米,利用雨洪资源置换核心区块水体30多次、800多万立方米。
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去,台州市将严格控制各类占用水域行为,认真执行《浙江省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严格占补平衡、先补后占。实施鉴洋湖、桐屿湖、东山湖等城市水源调蓄工程建设,使市区水面率提高到5.1%。同时,在温黄平原低洼地开挖人工湖或调蓄区,着力构建河道——湖泊——湿地生态系统。
黄礁涂、三山涂、三山北涂、漩门湾等围垦工程的实施,也为提高水面率带来了契机。台州市将在十一塘、三山北涂等沿海滩涂围垦区预留出湿地或湖区,增加水环境承载容量。
市人大代表认为,台州市要合理调度,更好地利用雨洪资源,对河道进行生态补水。市水利局表示,已委托设计单位制定温黄平原水系分级实施方案,统筹考虑水位规划编制。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说,已考虑将中水回用的管道接入康平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