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定海9月2日电 早上七时半,家住舟山定海城区东港浦新村的23岁智障姑娘小娄拉着妈妈的手出门了。20多分钟后,我们来到位于中太平弄的定海区阳光庇护中心。在签到簿上,小娄工工整整地写上名字,和妈妈挥手再见。
这是一幢普通的四合院宅,房间被划分为学习游戏室、小饭厅、小厨房等,还有一排是休息室,安放着二十多张床铺。这里是智障人士的“托护所”,家长可以早送晚接,无需“入托费”。
早上8时,庇护站准时开门,记者也当上了护理员的助手。
简单的身体活动后,便是半个小时的文化课,老师贺桂娣开始教授《三字经》。记者自告奋勇,从贺老师手中拿过教材。“人之初,性本善……”下面断断续续地念了起来。别看只是简单的《三字经》,要教会这些智障“孩子”可以说是难上加难。贺老师说,要念得整齐得重复教上好几天。
下课了,大伙儿簇拥着一起看电视。笔者陪着他们聊天,“这儿好不好?”他们都连连点头,“好玩”。自去年8月份开园以来,已有22名智障人士来到这儿,年纪最大的50岁,最小的18岁,但在护理人员眼里,他们都是“孩子”。
在游戏室里,记者发现一位叫文文的女孩子很活跃。园长鲍文献笑笑说:“以前的文文不是这样哟!”文文有智障人特有的自闭倾向,18岁了大小便都不会自理。在这里,她学会了自己上厕所。
快中午了,笔者帮忙厨师配制中餐。笔者边打鸡蛋边跟管理食堂的陈樱文聊了起来。陈樱文说,最近天热,食堂的师傅是每天变着花样给他们做吃的,馋得好几个“孩子”天天早上都要在食堂门口溜达好几圈。11时半,大家最期盼的午餐时间到了,在饭厅,记者看到,“孩子”们一人一个三合盆,里面盛着二荤一素,有鸡腿、梅鱼、番茄炒蛋,外加一碗冬瓜蛤蜊汤。
午休后,大家做手工。今天的内容是海鲜包装袋折叠。“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开始做起来。看着他们熟练的样子,记者也跟着做起来,但不是方向搞错就是叠不到一块,惹得“孩子”们哈哈大笑。鲍园长说:“简单、重复性的小手工活最适合他们的康复,工作是次要的,让他们自立和融入社会才是主要的。”
嘻嘻哈哈中,时间过得很快。下午五时,又到了放学的时间。每个“孩子”在签字簿上写下名字后,或由家长带领,或独自回家。小娄牵着妈妈,向我们挥手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