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多观众在草坪上席地而坐,散场后该会是多么狼藉?演出之前,享誉国际的台湾编舞家、“云门舞集”艺术总监林怀民先生的心里一直忐忑不安。
然而,2010年9月3日晚,现代舞《白蛇传》在浙江杭州柳浪闻莺公园演出结束之后,林怀民先生惊呆了双眼:草地上干干净净,竟然不见一片纸屑!
望着井然散去的人流,这位走南闯北的艺术家连声感叹:杭州市民文明素质如此之高,太难得了!
政府充当“引导员”
既打造投资者“天堂”,更打造文化人“天堂”
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认为:“城市发展,经济、文明是两翼。积累物质财富固然重要,精神财富更不可少——它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这些年,杭州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不忘市民文明风尚的建设。
文明风尚形成,首先需要大环境熏陶。黄坤明说:政府的职能之一,就是充当“公共文明引导员”。
多年来,杭州市政府体现出的宽容、大气与创新,对群众意见的关注与呼应,形成了杭州特有的施政模式,培养了文明的特有“土壤”。
“以群众的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群众的要求为第一标准,以群众满意为第一目标。”施政文明,成为杭州打造城市文明的重要一环。因为始终以“民意”为先,杭州出台的许多举措,成为深得民心之举。
还在2007年,杭州便改变考核办法,干部抓GDP增长是政绩,解决民生困难、生态环保问题同样也是政绩。“既要关注经济硬实力,更要关注文化软实力;既要修复自然生态,更要修复人文生态;既要打造投资者天堂,更要打造文化人天堂。”市委副书记叶明阐释杭州新的发展观。
施政文明催生了“经济文明”:2009年开始,杭州三产比例超过二产,成为拉动经济的主导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异军突起,动漫产值连年位居全国第一;2010年杭州有62部文艺作品获国内外大奖。
“经济文明”带来的是“生态文明”:西湖越来越清澈了,富春江两岸的山麓越来越葱绿,连一度绝迹的鲥鱼、塔鳊、江豚、梭鱼,也重新回归钱塘江。
施政的最终目的,是要让人民群众享受高品质的生活。为“打造东方休闲之都,生活品质之城”,杭州出台一系列举措:
——“车让人,人快走,快快通过莫停留”,杭州许多马路的斑马线前,都竖着一块这样的牌子。每当有行人穿过斑马线的时候,后面的汽车就会自觉排起队伍。据交警部门监测,杭州公交车斑马线让行率高达99%。
——10年里,杭州拆除西湖风景区60万平方米违章建筑,恢复水面0.9平方公里,恢复、重建、修缮了180余处人文景点。“还湖于民”的同时,杭州毅然取消了西湖风景区所有公园的门票。仅此一项,政府一年少收入2000多万元。
——解决“最后一公里交通难题”。杭州率先在国内构建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无论是本地市民还是外地游客,只要办个简便的手续,就可以免费骑上一辆公共自行车在大街小巷随意穿行。现在,2411个租借网点遍布全市,6.06万辆公共自行车日均租用量近25万人次,最高日租用量突破32.2万人次。
运行3年来,全市没有一辆公共自行车丢失。自行车也都完好如新——300多名志愿者加入了公共自行车的修理服务队……
去年3月起,杭州每户居民免费获得2个用不同颜色和标志识别的专用垃圾桶,用于分装“厨房垃圾”和“其他垃圾”。
一位市民在给市领导的信中说:杭州在打造最清洁环境的同时,也是在打造最清洁的人。当垃圾分类成为全体市民的习惯时,或许标志着市民素质历史性的跨越。
以文化滋养文明
多一个广场,少一个赌场;多看名角,少些口角
“城市因你而美丽,你因城市而骄傲。”这是杭州街头的一面公益广告牌。
除了政策引导,杭州市委、市政府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文明植根于每个市民心中。
听音乐到西城广场、看杂技到吴山广场、看越剧到运河广场……每周一次的特色文化广场活动,已经成为杭州老百姓心中的品牌。“多一个广场,少一个赌场;多看名角,少些口角。”这是杭州市委宣传部部长翁卫军的心得。
杭州是国内最早实现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和学习场所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城市之一。从办好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创建“新杭州人文化家园”,到推出“浙江人文大讲堂”、“文澜大讲坛”、“万松讲堂”等一系列对市民免费开放的文化讲座,杭州持续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城市,让全城成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让文化时时浸润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今夏,不少杭州市民注意到,运河沿岸出现一些挂着“河畔书屋”牌子的小木屋,免费提供图书借阅等服务;运河上的漕舫船,也满载书香,成为一个个“流动书吧”。39公里长的运河杭州段,成了39公里长的“学习长廊”。
政府、学校、社区、企业……杭州处处撒播着文明的种子。
从2008年开始,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开张,全市的孩子每年参加6次以上活动。第二课堂共97个点,设在全市各个纪念馆、博物馆、爱国教育基地,用朴素而富于感染力的环境,让孩子从小懂得爱祖国,爱家乡。
杭州在全国最早办起了民工学校。市区内200多个工地,每个都有学校,教学内容包括建筑知识、法律知识和文化艺术等。很多艺术家都去工地上过课,讲解摄影、绘画等课程……随着越来越多“新杭州人”到来,杭州提出,围绕有收入、有房住、有教育、有医疗、有社保、有救助、有安全、有组织的“八个有”目标,保障他们的安居乐业,共同塑造城市文明。
4年前,杭州民营企业家王水福发布了浙江首份民企社会责任报告,“诚信”、“文化”等关键词都列入了企业责任之中。政府因势利导号召企业“见贤思齐”。之后,越来越多的杭州企业拿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报告,成为培养文明的另一载体。“向日葵不会盛开在阴暗角落。”浙江财经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副主任吴道友认为,“企业积极宣扬向上的、与人为善的价值观,社会就多了一块培养美好品行的土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植社会的沃土之中,深藏于善良百姓的心中。一座城市、一个社会,需要以爱国、奉献、互助等这些核心价值来进一步提升城市文明素质和市民素质。”黄坤明这样总结。
文明花开结硕果
“到此一游”悄无影踪,“最美妈妈”不时涌现
杭州的湖光山色让人沉醉,杭州市民的文明素养更增添了“天堂”的魅力:杭州城里繁花似锦,却看不到有人攀折花枝;西湖水面上,各色野生水鸟大摇大摆地遨游……
不久前,“最美妈妈”吴菊萍的事迹,从另一个角度向人们展示了杭州人的文明:
7月2日,浙江杭州滨江区一住宅小区,2岁女童妞妞从10楼的窗台坠落。在楼下人们惊呼的一刻,吴菊萍甩掉高跟鞋、伸开双臂向妞妞掉落的位置冲去,在即将落地的一刹那,她接住了妞妞!孩子得救了,可吴菊萍左臂的尺桡骨却断成了3截……
有记者问吴菊萍救人的动机,她不假思索地说:“这是一个杭州市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杭州,具备这种基本素质的,何止一个吴菊萍:20岁的杭州女大学生毛陈冰从稀有血型QQ群里得知,贵州省黎平县一名29岁的农村孕妇杨昌花,因宫外孕大出血,生命垂危,便瞒着家人只身完成了此生第一次远征:用自己240毫升的血液将杨昌花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还有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多年来,他坚持让免费开放的杭州图书馆,同样为乞丐和拾荒者敞开,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这里拥有我们这个时代缺乏的一种人文情怀。”网友“式微990”评论。
……
初秋的西湖,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如织的游人在湖畔流连徜徉。杭州市文明办主任汪小玫指着湖畔的一处凉亭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透过那个凉亭柱子的变化,便可一窥杭州人文明素质的不断提升。”
汪主任说,几年前,那个凉亭柱上屡屡被刻上“××到此一游”。为此,杭州展开了全城讨论。最后,大家的意见是:不管这些字是外地人还是本市人刻的,文明,首先要从我们自己做起——用文明、干净的环境告诉游客,爱文明,爱杭州。
几年过去了,西湖边那根凉亭柱上,再没人刻上东西。如今的杭州被誉为“国内最清洁城市”,无论是游客如织的景区,还是静谧的老城小巷,到处鸟语花香,到处干干净净。一位外地游客致信杭州市政府:你们杭州太干净了,在这里,不好意思吐痰,不好意思吐瓜子皮。
的确,文明,已渗透进了“天堂”的各个角落!今年6月,浙江省首次对劳动关系和谐指数进行了全面调查,杭州以87.44分的综合分,位居第一。而在“全国最安全城市”评比中,2007年至今,杭州一直位居全国第一……
宋代词人曾吟哦:“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今天,钱塘的如雪波涛雄壮依旧,西湖碧波更见明媚。古都杭州的繁华,不仅来自经济的繁荣,更来自于洋溢全城的文明风尚,来自于杭州人和来杭州的游客,对这个城市的由衷赞许和喜爱。
(原载《人民日报》9月14日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