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23日讯
从新兴致富产业到遍地开花的农民创业平台,“农家乐”在短短数年间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丽水乡村,成为农民在家门口创业增收的最便捷选择。
然而,在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背后,不少问题也接踵而至——同质化、重复建设、管理缺位、定位模糊……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家乐产业究竟该何去何从?
在云和,一位普通的农家乐业主,用与众不同的个性化发展模式,交出了一份漂亮的转型答卷。
把三产嫁接于一产
“发展农家乐纯属机缘巧合。”在云和县云和镇,季伟平是远近闻名的“葡萄状元”,这个种了十六年葡萄的赤石乡农民,为了扩大种植规模跑到云和镇沙溪村建起了106亩的葡萄庄园,他发现,每到夏天,来这儿避暑的“城里客”就源源不绝,“我就琢磨着利用这里独特的自然风光建一个农家乐,多头增收。”
于是季伟平便增设了“自主采摘”的农家乐项目,没想到一下拓展了葡萄的销路,也带来了更多的客人,短短半年间,纯利润就超过了30万元。
意外的成功使季伟平明白,只有告别单一的“餐饮式”农家乐、为顾客提供特色服务,才能打响品牌、实现长远发展。于是,他不仅建起了特色服务区,还在毗邻的田里开辟了亲子观光园和体验园,并抓住农场游戏风靡的时机建起现实版的开心农场,游客可以随采随吃草莓、桑葚,欣赏60多种造型各异、新鲜有趣的观赏瓜果。
“自从办了农家乐,我再没为葡萄的销路犯过愁。”季伟平说,葡萄种植和农家乐实现了良性互促,游客年接待量已近4万人。
把教育嫁接于经营
游客越来越多,葡萄订单也越接越多,面对供不应求的情况,季伟平并没有急于扩大种植规模,而是出资200多万元办起了全省首家无偿为农民提供葡萄种植技术指导的创业学校。
“个人能力是有限的,我不可能让基地无限扩面,把产业蛋糕做大,比单枪匹马闯市场更重要。”季伟平说,现在他一年能接到的订单量超过200万公斤,但实际产量只有1万公斤,“这不是凭我一己之力就能填上的缺口,不把整个产业做大,时间久了,订单少了,我自己的发展也会受限制。”
找到了症结所在的季伟平,用开办学校的方式,请国家农业部、浙江大学、省农科院的专家教授前来开办讲座,并借助这个平台使专家学者把最新的科研成果直接教授给田间地头的种植户。
“学成毕业的农民采用统一的标准化技术种植葡萄,成熟后再统一收购、销往国内市场,产业规模扩大了,我接订单有了底气,创业农民也不会遭遇市场销售的后顾之忧。”季伟平说,首批试种葡萄的67位农民学员已经开发出432亩新基地,创业成功率达88%。把发展嫁接于规划
“今年,云和县出台了《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我觉得又是一个发展机遇。”季伟平说,云和梯田景区是云和县里争创国家AAAA级景区的拳头项目,而他所建的农家乐正位于游客前往云和梯田景区的必经之路上,这在无意中为农家乐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围绕这个新出台的政府规划,季伟平还专门制定了“配套”的农家乐三年发展计划。“今后的农家乐发展,重点肯定是让游客寻找到‘农’的气息、‘家’的感觉、‘乐’的魅力。”季伟平说,规划的重点就是抛开以往农家乐单一搞餐饮的“小家子气”,在改善周边环境、完善配套设施的同时,做好绿色美食、休闲观光等方面的特色文章,“力争达到五星级休闲农庄标准,给游客留下‘旅游景点’的印象,而不是一个只是吃饭休息的大农庄。”
来源:丽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