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记者 颜伟杰) “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短短十三个字,曾是多少中国农民最安逸的追求。不过,现代化与城市化日益推进的当下,这“世外桃源”般的梦想也正在逐渐变得模糊。
欠发达乡村蹲点体验中,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老人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进城,让山村原本就不多的田地重返荒芜,而留下的村民,经营的仅限于房前的菜地禽圈,更是无力撑起农业产业化的蓝图。
这些错过了第一波“城镇化”的村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世代流传的方式耕种着祖辈留下来的土地。他们的耕种方式就像他们的生活一样简单,他们的耕作热情就像他们的处世一般波澜不惊。
但是,也非所有仍住在山区的农户都不曾努力。在笔者蹲点的泰顺罗阳镇南山村,就曾有几户村民联合在村中建起土鸡养殖基地、山梨合作社,但短暂欣荣之后往往又快速复归平静。
南山村地处高山,降水充足,原本有着相当好的资源优势。然而,农户的农业产业梦想缘何如此难以实现?从南山村综合各地欠发达乡村的情况来看,除了上文提及的知识与人力,更重要的似乎在于政策引导、资金保障,以及对现代农业产业等观念的理解。
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田地分到了每家每户,于是各家都有了自己的种植范围,且大都是小块零散分布。但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在品种改良、技术改进,甚至气候、疫病的判断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困难。
其实,随着近几年村里出去的人越来越多,闲置下来的荒地逐渐增多,为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在此基础上,若能继而完善农民组织化,在后续的产业化、标准化等问题上,农户方能握指成拳。
当然,农村的发展,光靠农村也不行。农村在资金、人才、信息等资源和市场建设方面也处于劣势,需要城市和工商资本的参与和推动。
目前,农业发展已从“生产”主导转向“需求”为主,农业竞争集中表现在农产品的品种、质量、标准、价格和品牌等诸多方面,现代农业需要面向市场、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成为必然选择。
市场竞争下要求现代农业是一个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文化服务、资源开发等产业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加之农业所延伸发展出的食品等产业发展迅猛,对产业体系建立的资金需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若要完全胜任这一切,仅靠纯粹的农民似乎并不现实。种种趋势之下,需要农业突破传统的狭隘视角,把既有工业乃至商业理念和运作模式引导到农业产业升级中去,不失为一种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