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东幼儿园唯一的活动设施——滑滑梯。
顺溪小学砖头垒成的水泥板乒乓球台。 樊天然 摄
学生自带的饭盒。 樊天然 摄
浙江日报临安9月25日电 (记者 周咏南 余勤) 当城里的孩子坐在温暖明亮的教室读书写字,在平整宽敞的塑胶跑道奔跑嬉戏时,您可曾想过,在临安偏远的山区小学,那里的同龄孩子只能在条件十分简陋的教室听课,在凹凸不平的泥石地操场跑步、跳绳,在红砖垒起来的水泥预制板上打乒乓球。
记者近日来到联系点——临安市最西端的清凉峰镇采访。这里与安徽仅一溪相隔,山路崎岖,层峦叠嶂。我们来到当地的小学和幼儿园采访,看到一群生活艰辛而充满渴望的孩子,让同行的每一个人感慨万千。
每天上学翻山越岭
从杭州出发,两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清凉峰镇。再一路往西,翻越近半小时的山路,终于到达顺溪小学。
这里地处竹竿岭深处,海拔700多米,是清凉峰镇最西端,也是远近闻名的革命老区。村民们说,早在大革命时期,先烈方志敏曾带领部队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教导主任方建新热情地将我们迎进校门。他向我们介绍,顺溪小学是附近数十里山区唯一的小学。6个年级总共6个班,110名学生,辐射顺溪、昱岭关两个行政村。
走进校园,仿佛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景象:三层砖石垒筑的教学楼倚山而建,墙上的部分涂料已经剥落,裸露着粗糙的红砖。教室内,有的课桌椅坐上去吱吱作响。环顾校园,唯一散发现代气息的是摆放在校门口、用铝合金制作的两个校务公开栏。
“这已经是我们学校最好的教室了。”方建新领着我们参观老校区,就在教学楼隔壁,这是镇上用砖石和木板砌出的一溜两层高平房,一共10间。如今,教室屋顶上的石棉瓦已被风刮破,每逢下大雨,教室都会漏水。方建新说:“这里已被教育局定为危房,没法上课了,个别教室用来堆放杂物。”
31岁的王慧琴是学校的语文和音乐老师,还兼任三(1)班班主任,“第一天来这里上课,看到简陋不堪的校园,我怀疑自己走错了地方。”她告诉记者,当时班里就10来个农村学生,自己也是心灰意冷。可是,当看到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和守在大门外的家长,尤其看到不少学生每天爬山越岭至少1个多小时来求学之后,王慧琴被感动了,从此开始了艰苦教学。
下课铃响了,一大群学生围过来,好奇地盯着记者手里的相机。人群中,一个脸颊红扑扑的小男孩,引起记者的注意。他叫江林露,今年10岁,上小学三年级。他告诉记者,每天上学要走8里多的山路,往返两个多小时。
“每天早上几时出门呢?”记者问他。
“6时不到。”小家伙腼腆地回答,冬天时山路上还是黑黑的。
顺溪小学还有一个城里学校没有的“特色”——“看天上课”。冬天,山里下一场大雪,上学的山路就会被雪封住,只得停课;还有夏天,突发山洪时学校也得停课……
一盒菜往往吃一周
因路途遥远,山区孩子都是在学校吃午饭。
方老师带我们到食堂转了一圈。所谓的食堂,其实只是一间十几平方米大的简易伙房,里面两个锈迹斑斑的蒸笼和一个土灶台,用来加热学生们自带的饭菜。
“食堂太小了,只能同时容下十几个人吃饭。”王慧琴说,到午饭时间,学生们都是拿着饭盒,回教室或操场上吃。
米饭是孩子们到学校后淘好米、加好水放在自己的饭盒里,再把饭盒摆进学校的蒸笼,中午由食堂的阿姨统一蒸好的。学会自带饭菜和蒸饭,是顺溪小学的孩子们要掌握的第一项技能。尽管已经操作过上百次,却并不代表每个孩子每一次都能调准米和水的比例,替自己蒸出可口的米饭。
11岁的童慧敏悄悄地告诉记者,她的饭盒盖破了个洞,饭经常蒸不熟。但她从来没有想过吃夹生饭有什么不好,也没有想过改变什么。“肚子饿了,夹生饭也要吃啊。”她的语气中没有半点怨言。
这样的“意外”在孩子们中间经常发生。在食堂里走一圈,很容易发现不少孩子的饭盒都已经凹凸不平,很破旧。打开饭盒,倒出来的菜几乎是清一色的霉干菜或者腌菜。
“这一盒菜,有的孩子要吃整整一个星期。”食堂的阿姨说。
梦想有个水泥操场
下午,一二年级共37名孩子合在一起到操场上体育课。
操场面积差不多一个篮球场大小,但光秃秃一片,只有石子和泥块,学生们管操场叫“泥场”。
新来的体育老师薛宾,正在陪孩子们玩跳绳游戏——学校体育设施缺乏,跳绳是他们最常玩的游戏之一。
薛老师告诉记者,男孩子最热衷的活动是踢足球。可惜操场上没有球门,只能用单杠和跳高架子代替,“一场球踢下来,同学们个个都跟泥猴似的。”
采访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山区小学条件的艰苦:一块泥地,一个破的篮球架,一个单杠,还有3张在泥地上用红砖垒起来的水泥板乒乓球台,其中一张水泥板球台破损还不能用……这已是这所小学全部的体育家当。薛老师说,原本还有七八副羽毛球和乒乓球拍,可基本上都用破了。即使是这么简陋的水泥乒乓球台,许多个子矮小的低年级学生也没轮到打一次。
而在距顺溪小学约20分钟车程的桥东幼儿园,记者看到,除了一个破旧的滑滑梯外,再无其他活动设施了。园内唯一一名老师周杏秋说:“滑滑梯已十分破旧,但仍是孩子们最爱,大家玩得十分开心。”
“走在城里的校园,我就很受刺激,城乡教育差距实在太大了。”薛宾说。我们问,你有什么心愿?他低头沉思了一会说,“就盼能有一块水泥操场,这样孩子们上体育课就不用吃泥灰了。”
清凉峰镇有一块10多亩大的建筑用地,临山傍水通公路,那是全镇最好的“风水宝地”了。当地的镇干部说:“这块地是留作建造新的镇中心小学的,规划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各年级共招16个班,方案得到市有关部门的批准。”
眼下,建新校正面临一道紧迫的难题——资金。这么一个大项目,资金投入需要1500万元左右。虽然市里有一些财政补助,可由于镇里收入有限,目前仍有七八百万元缺口,动工面临困难。当地镇干部动情地说:“让孩子们全都搬进新校舍,不再为读书而翻山越岭、担惊受怕,这是全镇3万多山民的共同愿望。”
离开顺溪小学的时候,在学校黑板报上,一名孩子的习作《我的一个梦》引起我们注意——
“上课铃声响起,我见到绿色的小草像爬山虎一样密密麻麻布满整个操场,一只足球从天而降,我穿着新球鞋,昂首站在草地中央……这个梦要是真的,那该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