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时候,跟地质队员做伴的,只有莽莽青山。
|
浙江在线09月30日讯
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听起来很遥远的一群人。搜寻记忆,唯有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让人记住了老三。在张艺谋的镜头下,日复一日找矿的枯燥日子,变成他与静秋的唯美生活:纯真而动人。
以为这个故事因年代久远而难以奢望重复。但现实中,这个地质大队队员,很多与老三一样年轻,与老三一样是“高知”,与老三一样重复着长年累月奔走山野的生活;
因此更让人困惑。
在这个KTV、IPAD横行的年代,为什么选择这种生活?这是怎样一群人,他们想要什么?他们能找到“静秋”吗?
我们深入大山整整一周,与他们朝夕相处。一起翻山越岭,吃干粮睡板床,钻井掘地……
就像他们不停地找矿一样,我们也在寻找想要的答案。
有四套房子的博士
却常住大山里的农民房
从丽水出发,车子转过几十座大山,花了三个多小时,我们终于到了这个小山村:龙泉市城北乡垟坞村。
盘旋的山路绕得人头晕,看得人心惊。路是今年刚刚修好的。要在以前的山间小道,车子进不了,只能爬山。
垟坞村只有四十来户人家,家家户户还挂着毛主席像,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这一带是徐村多金属矿区的范围。矿区绵延近120平方公里。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已经苦苦找了它两年。
成立半个世纪来,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为浙西南地区勘探发现矿种57种,探明储量矿种26种,大中型矿床20余处,潜在经济价值超过800亿元。
“欢迎你们。”刚到村子,一个戴眼镜的斯文男人来迎接我们。他就是老阎,阎玉生,山东汉子。
老阎32岁,看上去显老。他刚带着物探队(地球物理探测队)走进这个山村。队员有小曾和小潘,其他几个工人则是在附近山村找来帮忙的。
天色渐暗,海拔900米的山上冷得需要穿毛衣。队员们刚刚从大山里回来,清一色穿工作服,解放鞋上沾满泥尘。
村民李大桥家已经烧好饭菜。土豆、霉干菜、花生米,最好的一道菜是几条小小的溪鱼,队员们给我们夹了几条,自己没舍得吃。
他们吃饭的速度很快,像打仗一样。一大早上山,中午啃干粮,只有晚上才能吃到一顿热饭菜。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顿非常丰盛的晚餐。
晚上8点多,老阎背起了一个蛇皮袋去睡觉,袋子里是一床棉被和生活用品。他自嘲地说,全部家当就在这里面。
“我在山东老家有一套带院子的大宅;成都一套读博士的时候分的单间;杭州余杭有一套单位分的集资房;丽水家属院还有一个小套。”老阎说,家里四套房子,自己最常住的,还是山里的农民房。
李大桥挨家挨户地去安排住宿。一会,我们和队员们一起“分配”住进了村民家里。
一楼是不平的泥地,有些潮湿,长了青苔,二楼是木板房,没有锁,有重重的霉味,村民已经把最好的房间和床铺留给了我们。
躺在吱嘎作响的床板上,山村的夜特别静特别黑,小木窗外有蛐蛐的鸣叫,山风阵阵掠过。
对于以山为家的队员们来说,这是最平常不过的一个夜晚。
毒蛇、野猪夹、野蜂
都远不如寂寞可怕
进山了。
早上七点,老阎推开了房门,叫我们起床,一起进山。
朝雾蒙蒙,裹住了群山,隐约见得绿浪千重。队员们正在吃早饭,老阎给我们盛了满满一碗。
“多吃点,上山是体力活,等会就要饿了。”他又给我们添了一碗。
秋天的山间已多露水,走一会裤子就湿了。老阎很细心,想到给我们准备一套厚实的工作服。“像你们这个衣服,没走多远,就会被撕破的。”
出发前,我们带上满满一壶水,还有饼干、八宝粥。老阎说,很可能中午回不来的,要做好准备。
队员们分成了四组,每一组都扛着一捆电线,重达十多斤。上午的工作,就是翻山越岭,把电线按照矿点架设。
7点半左右,我们进山。放眼满是毛竹,荒草,陡坡。爬了大半个小时,就觉得脚有些酸了。对于他们来说,是小菜一碟。
队员们扛着电线,翻过一个个山头,一段段铺线。再发动柴油机,通过大地导电,如果仪器上出现了异常信号,意味着地下可能有矿。这是找矿的基本工作。
山上经常没有手机信号,大家可以靠大声喊叫来传话。有的队员干脆把手机悬吊在空旷处,再用蓝牙接着听,他们就是这样保持联系。
忽然,我们听到惊叫,“哎哟”,是小曾的声音。我们急忙赶过去。原来是小曾的脚被野兔夹夹住了,出了点血。
“还好不是野猪夹。”老阎松了一口气说。他们上山最怕的是毒蛇和野猪夹,弄不好就会没命。前几天,他还遇上了好几窝蜂,脸上被叮了一个个的包。
过了大中午,大家有些饿了,拿出了干粮,和着水啃起来。因为饿,干巴巴的东西,吃起来也格外香。
趁着空隙,我们聊起来。老阎说,其实在大山里挺好的,清静,空气和环境也好。
只是他抽烟很厉害,五块钱一包的香烟,每天要抽2包,他说,没办法,工作太枯燥了,抽烟的时候才能排遣一下。这也是大多数地质队员的通病。
除了抽烟,他们还喝酒。晚上喝点酒,容易睡得着。
那些寂寞,孤独,常人无法想象。只有山野的风,和一根根烟,一个个酒瓶,最能安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