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舟山10月13日电 为了12位留守老人进出方便,花了72万元建造一条新马路。这事发生在岱山县秀山乡秀北社区。记者特地前去探访。
沿着一条平坦崭新的水泥路,拐过一段海湾,走进了秀北社区一个叫做双鸾的深山冷岙。正值午饭时间,63岁的邬美琴老人热情地将我们迎进了家里。
桌上摆着一条新鲜的海鱼、一盘猪肉和两碟蔬菜。“这些都是早上刚从外面买回来的,现在水泥路来去方便,不用爬山,阿拉也乐意出门。”邬美琴说,像这样新鲜的鱼、肉,在去年初对村民来说还是“奢侈品”。“年纪大了,走山路越来越吃力,先前走老路时每次翻山去赶集都会多买些回来。”
“因为交通不便,这么多年来人一个一个都搬出去了,不少田荒废了,渔船也不在这靠岸,就剩下阿拉这些老婆子老头子舍不得这里。”听说记者想去那条村民走了几十年的山路看看,邬美琴叫上了自己的老姐妹。
走了300多米,就看到那条羊肠小道。小道仅能容两人交错通过,路面用碎石块铺就,两旁杂草茂密,两边林木森森。
“就是这条路了,我们祖祖辈辈就靠它与外面联系。”邬美琴告诉我们,以前村民都用柴火烧饭,后来砍柴的少了,路就被一年年生长的杂草盖住了,“越来越下不了脚,我们也老了,这草也没力气锄了,村里甚至有人几年没出过山。”
邬美琴一边讲着过去的故事,一边将路上的树枝拗断,带着我们向山上爬。因为树木遮挡住视线,那路给人很深邃的样子。“阿拉这里以前大多是农民,地里的庄稼成熟后,都是肩挑背扛着从这山路运出去,辛苦就不用说了,最怕就是生个大病,走不动了,可路窄抬不了,只能靠人背出去……”
山路不好走,我们的脚下时不时打滑,还没翻过山已气喘吁吁。“儿子十多年前结婚,外面来的媳妇是一身红色旗袍,穿着布鞋走着山路嫁进来的,硬是翻了近一个钟头,当时就想,要是有条平整的路该有多好……”
同行的社区书记洪光伟感慨地说,曾经这里也兴旺过,而如今,仅剩下12名老人守着这片空荡荡的老房子。就在去年年初,秀山乡政府、县交通部门以及秀北社区投入72万元,为双鸾开凿一条与外界相连的村道,让12名留守老人进出村不用再爬曲折的山路。
修路那会儿,双鸾岙里年纪最大的老人也经常颤颤巍巍地走到工地,打听修路的进程,一边和老姐妹说着:“我要好好活,路修好后,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去年12月,这条双鸾人盼了好几代的水泥路终于修成了。
我们在路旁地头偶遇了张桂英老人,他正和老伴一起忙着削地。“这里空气好,现在又通了车,在山里住不用再憋着了。”两位老人如今正打算将孙子接来双鸾住。
“我们不仅是想帮双鸾村民解决出行难题,更是希望通过这条路,让村民们富起来,让双鸾重新‘活’起来。”洪光伟充满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