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沙县盛产小吃?
为我解答了这个问题的,是邓世奇的师傅,也是沙县惟一能被尊为“小吃大师”的乐相森。
乐大师给我的解释是:
沙县历史久远,建县于1600年前东晋时期。沙县人的祖先,绝大部分是古代为了躲避战乱,几次大规模人口南迁的北方中原人,河南、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汉人从各地迁居沙县,和当地闽越族人渐渐融合。北方人爱吃面,于是各种北方面食习惯与工艺融汇沙县。
可南方没有小麦,只有稻米杂粮芋薯,于是,面食文化和米食文化结合,米和薯磨成粉,做成面食形状,于是有了米粉,有了用芋子磨成粉包的芋饺,有了烧卖,有了包心豆腐丸……
农业耕种,一半靠人,一半靠天,因此农人极讲节气。按沙县农历习俗,一年要过24个节,除了年节,还有民间婚丧嫁娶、祭祀礼仪,都有特定食物供奉神明、祭天拜地、招待宾朋。
沙县因在沙溪河畔得名,沙溪河是闽江三大支流之一,沙县是闽西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物资丰富,南来北往,东辣西酸,口味各异,于是沙县又成了各类小吃的集散地。
中原的一些古老的饮食习惯在北方历经千百年岁月变迁,早已不是当年模样,而在南方比如沙县,反而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因此,沙县小吃也被一些专家称为北方饮食文化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