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缙云县婺剧促进会在演出《却金馆》
民间婺剧要规范化和市场化经营
缙云民间剧团大多是“自我投资,自愿组合,自负盈亏”。这种模式虽然灵活,但内部存在着诸多弊病,演出水平质量参差不齐,演出人员的文化素质较低,其中也有被群众称为“草台班子”、“野鸡班”的剧团。
在剧目上,本剧种传统剧目少,移植外剧种的剧目多,儿女情长的客衣戏多,影响了婺剧表演特色的发挥。音乐上唱腔单调,器乐曲牌也枯燥单一。
民间剧团演出的剧目大多是传统戏曲,许多剧目一演就是几十年,很少有更新创新,导致剧目严重老化,难以吸引年轻观众。很多剧团都是团长个人所有,缺乏应有的管理制度,内部账目、管理混乱。
近年来,缙云县也将“缙云婺剧”作为繁荣缙云文化事业、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精心加以培育。因此,缙云的婺剧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在缙云婺剧人眼中,2006年8月份,缙云婺剧促进会的成立,是缙云婺剧发展的转折点,这给缙云婺剧产业发展的引导、规范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婺剧促进会成立后,民间剧团由婺剧促进会来帮助、协助来解决一些问题,比如演员培训、乐队培训、比赛等。
缙云婺剧想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新,没有好的编剧就不行。传承下来的剧本中,不少剧本比较粗糙,需要熟悉当地历史、懂婺剧、懂文学的专业编剧进行挖掘、整理和提升。
对此,缙云县文化部门也加大了对创作的扶持力度,出台对新创的优秀剧目给于3-5万奖励的优惠政策,提高了婺剧工作者的创作热情。
缙云婺剧也迈出了剧本创作的第一步,那就是真正打响丽水婺剧文化品牌第一炮的《却金馆》。这是邀请编剧创作,国家一级导演徐勤纳精心指导,特邀国家一级演员黄维龙参演的一部作品,将反腐倡廉的政治理念和地方传统艺术文化结合在唯美的舞台之上,从首演到公演,从县里到市里、省里,一路饱受追捧和欢迎。
对于缙云民间婺剧的发展,陈子升有自己的打算,他说,目前他已经对4个较大的民间剧团进行试点,将这4个剧团进行统一管理,进行公司化和产业化运营。如果效果好,将会推广到整个缙云民间的婺剧产业。
届时,政府和文化部门只对剧团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支持,剧团以专业“经纪人”做市场开拓,把剧团经营方式市场化。
2008年,婺剧被收录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缙云婺剧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今年的缙云两会上,缙云县总工会副主席刘爱瑛提出,在繁荣缙云婺剧上,政府要搭好台子,制定好婺剧保护和发展的长期规划,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对婺剧的剧目创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适当支持。
政府要鼓励民营婺剧团积极参与“文化三下乡”项目的政府采购竞争,使更多的优秀婺剧剧目入选政府采购项目。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将民营婺剧团作为重点服务对象,给予小额贷款的融资优惠,鼓励剧团与企业联姻。
婺剧是缙云文化的一大特色,是缙云民间传统艺术的精髓所在,只有大胆探索,锐意创新,深化改革,努力地拓展婺剧市场,提高婺剧整体演艺水平,才能真正把婺剧这块蛋糕做大,把婺剧这项产业做强。
缙云县实验小学的婺剧爱好者在表演婺剧
相关链接:
2006年,缙云七弟婺剧团走进了浙江胜利剧院,参加全省婺剧展演,成了缙云县第一家走进省城大剧院演出的民间剧团。“泥腿子”们上演的经典婺剧《狄龙案》,博得了杭城观众如雷的掌声。
2007年10月,在浙江省新农村业余婺剧系列比赛票友大赛决赛上,缙云票友7人参赛6人获奖,其中两人获得金奖。
2008年7月1日,缙云仙都鼎湖峰下,首部介绍我国古老剧种婺剧的纪录片——《中国婺剧四百年》顺利开机。
2008年10月,省新农村业余婺剧系列比赛票友大赛决赛在缙云县举行,缙云票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7人参赛6人获奖,其中两人获得金奖。
20010年8月,全国第四届全国少儿曲艺大赛,缙云县官店村少儿民乐队表演的节目婺剧摊簧《古村戏韵》荣获大赛一等奖、园丁奖和组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