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杭州10月24日讯(记者 肖国强 通讯员 宋黎胜)对于危重急诊病人,目前医院都实行“绿色通道”,即“先抢救后结算”;但够不上危重,又未带钱的急救病人该怎么办呢?浙江省人民医院在尝试急诊“先诊疗后结算”便民措施时,把这些未带钱或带钱不足的一般急诊病人也纳入其中。业内人士对此做法予以肯定,同时也表示了担忧。若看完病跑路的人多了,该怎么办?
今天上午10点半,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门口,从急救车上抬下一名年逾6旬、家住杭州城北德胜东村的女病人。经值班主治医生费敏初步诊断,为消化道出血。得知大妈及护送前来的邻居身上只有少量的钱,费医生马上为病人开通了“先诊疗后结算”系统,先期开展救治。几个小时后,大妈的子女赶到医院,看到母亲正在接受治疗,在感谢医院的同时,马上办理了交费手续。
在急诊观察室内,许多患者及家人对医院的这一举措大为赞赏,称它富有人性化,让病人及时得到救治。
据初步统计,这项措施从今年5月推出至今,共有300多名当时身边无钱或带钱不足的急诊病人得到了及时治疗。最终,有11位病人欠款,为3%左右。
据了解,在该院急诊科的急诊救治过程中,对于急危重患者自然是“先救治后付费”,但对于一般需要救治又未带钱或未带足钱的急诊病人,让医院很棘手。这类病人的病痛一般不会危及生命,但等钱到位后再治疗,显然会延长病人的痛苦。此前,医生护士视情况采取了变通的方法,比如对于一些有固定工作单位的病人,信誉度比较高,先行采取治疗;另有一些病人病情的发展可能增加危险,也由医生“挑担子”,可以稍后再付费。但这一切只是医生护士的“义举”,一旦病人逃费,所产生的费用则由科室或医生负责。
在医院的支持下,急诊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以往的经验总结,提升为医院的一项便民措施,使进入省人民医院的急诊病人都能享受快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据了解,早在2009年,国家卫生部就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开展先治疗后结算的试点,随后,该医疗模式在全国不少医院陆续开展。其模式都需患者办就诊卡(预缴款或称押金),或办银行卡充值,这实际上仍然是病人先付钱,其好处是将多次付费改为一次付费。而浙江省人民医院的措施覆盖到身边没带钱的病人,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先诊疗后结算”,其风险显而易见,一旦病人诊疗完跑路,所产生费用便成了医院“坏账”。
对此,省人民医院院长叶再元说:“改革总是有一定风险,我们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不过,我们还是希望患者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卫生经济管理专家、《卫生经济研究》杂志副主编徐盛鑫认为:“救治病人是医院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体现公益性的主要方面。‘先看病后交钱’的模式应建立在双方诚信的基础上。对于病人,仅从道德层面约束是不够的,需要建立相关法规来约束,这样才能确保新模式的推行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