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01日讯
一座座冒着白烟的高耸的烟囱,路两旁蜿蜒的黄色、白色和蓝色管道,车子开到镇海澥浦,栉次邻比的化工厂提醒我们,宁波化学工业园到了。
在镇洋化工门口,远远就能看到堆得像座小山一样的盐。公司总经理付建永告诉记者,盐是他们厂的原料,公司目前的主业还是氯碱化工,颜色呈淡黄色的盐堆是海盐,颜色呈白色的是矿盐。盐经过电解后,生产氯气和烧碱,产品直接供给园区和一些下游企业。
高能耗和污染一直是化工企业面临的两大难题,但宁波镇洋化工发展有限公司在其母公司——浙江省铁路投资集团公司的支持下,依靠节能减排和科技创新,走出了一条快速发展壮大的绿色之路。镇洋化工目前主要生产氯碱化工产品,2010年公司的销售收入12亿元,消耗用电6亿度,平均每度电产值2.0元。等2013年公司聚碳酸酯(PC)项目投产后,预计销售收入将达到28亿元,消耗用电5000万度,平均每度电的预计产值是56元。
每天5分钟晨会雷打不动安全生产5年零事故
10月19日,记者来到镇洋化工氯厂,体验化工工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8点整,我们所在的6个人班组开始上班,车间机器声轰鸣。记者跟随孟从君师傅负责氯厂巡检。分工完成后,大家并没有立即上岗,而是坐在办公室里开起了会。
当天的题目是“氯气倒槽时的危险因素”,工友一个个地发言,组长郑荣详细地记在一本“危险预知训练卡”上,记者看到墙上已经挂了3本这样的训练卡,已经记载了700多页。这套方法是氯厂厂长徐本豪根据多年工作经验自创的,已经被安全主管部门推广到许多行业。他告诉记者,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生产安全运行,班组每天要进行一次危险预知碰头会。
在5分钟左右的短会后,大家围成一圈,大喊三声:“今天安全零事故,好!”一天的工作就开始了。
氯气液化基本实现了控制自动化,安全巡检主要是看有没有漏气或机器是否运作正常。氯厂一共有6大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一个巡视牌,检查完后都要挂上相应的定时牌。
孟师傅说,安全无小事,巡检也要“一看二听三闻”,除了仔细看机器的温度表和压力计外,还要听机器和管道是否有杂音,另外万一氯气泄漏会有刺鼻气味。前几天,他们就在巡检中发现输送到临近厂家的氯气管道有细微泄漏,马上采取措施更换了管道,避免了一起安全事故。
10万吨聚碳酸酯今年开工一年将吃掉3.6万吨二氧化碳
把盐通过电解法生成烧碱和氯气,是镇洋化工的传统产业,公司55%的销售收入来源氯碱产品。虽然近年市场形势一路看涨,但浙江省铁路集团对这条传统的化工产业线早已开始筹划转型升级。
2007年,集团公司在宁波化学工业园一口气拿下了500亩土地。“我们对化工新材料领域的未来很有信心,借助我省临港石化产业基地的兴起,我们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浙江省铁路集团董事长余健尔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集团将以化工新材料为领头雁,整合现有化工企业和全部产品线,组建浙铁化工子集团,打通产业链,培育核心技术。“除了这两个全新的化工项目,我们还计划在镇海科技园区建设一栋浙铁化工科技大楼,估计到十二五末,我们在新材料化工领域至少新增投资40亿元,资产和销售都将突破百亿目标。”
在宁波化学工业区,在宁波镇海炼化的几个巨大白色储油罐对面,各色彩旗围出一块空地,土地已经平整,打桩机已经进场,上面写着宁波浙铁大风有限公司,这就是镇洋化工的聚碳酸酯项目所在地。
紧邻的地块上,浙铁化工和浙铁江宁化工有限公司的旗帜高高飘起,浙江铁路集团旗下另一家化工上市企业江山化工总投资16亿元的顺酐一体化项目正在建设。
打破国际巨头垄断进军PC行业
镇洋化工总经理傅建永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0年公司的销售收入12亿元,消耗用电6亿度,平均每度电产值2.0元。而聚碳酸酯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销售收入将达到28亿元,消耗用电5000万度,平均每度电的产值是56元,是现在单位产值的几十倍。聚碳酸酯项目还是低碳项目,10万吨聚碳酸酯每年要“吃掉”3.6万吨二氧化碳,这对节能减排是很大的贡献。
2010年,国内聚碳酸酯需求量达120万吨,进口量达到100万吨,年均需求增长达到10%以上。聚碳酸酯的生产工艺要求较高,全球五大生产商美国通用、德国拜耳、美国陶氏、日本帝人、日本三菱的产能占全球80%以上。国内不少企业有意建设聚碳酸酯项目,但苦于技术被国际化工巨头垄断,在建项目只有中石化与外资合资的几个项目,产能严重不足。
一直做氯碱基础化工的镇洋化工怎么能打破国际化工巨头的技术垄断,成功进军聚碳酸酯行业呢?“我们整整筹备了4年,投下的钱也超过几千万美元了,在研发方面,我们的研发人员是要多少钱就给多少,我们下的功夫比别人多多了。”傅建永告诉记者,为了掌握聚碳酸酯技术,他们跟德国一家科技企业合作,在引进国外技术后,他们的研发中心又进行了吸收创新,形成了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工艺,“目前国内还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光气法PC大型工业装置,项目实施后,将实现该领域的技术突破和进口替代,填补国产化空白。”
目前,亚太区占全球聚碳酸酯生产总量的60%以上。傅建永对聚碳酸酯行业很看好:“我们判断,投产后半年内,国内的聚碳酸酯价格肯定会大幅下跌,其他化工产品,一旦我们掌握了技术,国外巨头就会降价倾销。我们测算过了,我们成本比那些合资公司要低,我们不怕竞争。”在一期10万吨项目上马后,镇洋化工还将择机对项目进行扩能提升和相关产业链的再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