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白的发、粗糙的手,岁月的痕迹深深地刻在沧桑的脸上。她,就是刘祖植,85岁的追梦者。“认认真真画了一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让大家通过我的作品欣赏到美,感受到美。”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刘祖植动情地说。
夕阳情未了,依然恋丹青。刘祖植也成为市美术馆推出“降门槛”服务后首个免费办展的普通市民。
一位八旬老人的半生追忆
“这些都是我近几年创作的作品,有些是根据写生来的,有些是根据想象来的,都是我很努力认真去画的。”翻开面前的影集,刘祖植开心地介绍着。一张张照片记录的正是她数十年来的各种绘画作品,既有沧雨流烟、小桥流水,也有花鸟虫鱼、高山峻岭,而它们仅是她上千幅作品中的一小部分。
1945年,刘祖植考入了重庆国立艺专。她说:“当时高中毕业是准备保送去学医的,可父亲反对,让我选择了艺专。”7岁便显示出艺术天分的刘祖植在父亲的支持下,一直进行着绘画和书法训练,虽然没有专业指导,却在临摹中累积着绘画学识和经验。
进入重庆国立艺专后,在国画大师潘天寿的指导下,刘祖植慢慢思考、总结、提炼着自己的艺术风格。“如今我还收藏着一幅学生时代完成的长达10多米的山水长卷。”刘祖植开心地说。而这幅承载着母校记忆的画作差点被付之一炬。“文化大革命时,它曾作为‘四旧’被没收,是一位朋友冒险将它保存了下来。”刘祖植说,在随后的岁月中,她一直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它,连同记忆中潘先生对她的谆谆教诲。
一段惦念家乡的不舍情怀
连绵起伏的高山、蜿蜒曲折的江河、苍翠挺拔的大树……在刘祖植的笔下除了那些娇艳欲滴的花草、生动形象的虫鱼,氤氲着烟雨气息的山川河流也是她创作的重要题材。“这就是四川的大巴山。很有气势,很有美感吧。”刘祖植是四川宣汉人,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感情。儿时的她常常要翻山越岭去山外的县城上学,尽管条件不好,可就是这岿然不动的山、滔滔不绝的水伴随着她度过了那些艰难岁月,它们的美也深深地烙印在她的心底深处。
“这片土地处处都是美景,处处皆可入画。”回想着遥远的故乡,刘祖植神情陶醉。1948年毕业后便到嘉善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刘祖植,在长达数十年的岁月中回四川的次数只有三次,但这并没有妨碍她对故土的思念。她常边回想着故乡的水土边进行着创作。1993年在嘉善吴镇纪念馆举办首次个人画展后,刘祖植曾打算带着40多幅故土画卷回乡办展,但老伴却突然身患重病。遗憾,也从此伴随着她。
“现在年岁大了,更加没有精力和体力回去了。虽然不能让父老乡亲看到这些画,但能让更多的异乡人看到它们依然让我很是欣慰。”刘祖植表示。
一次追逐梦想的美好机遇
山水作品庄重雄峙、宽阔深远,蕴含着生命的精彩;花鸟作品笔墨酣畅、洒脱简约,洋溢着生活的情趣。这便是刘祖植独特的艺术风格。她的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奖。《酿作人间好春色》荣获“中华民族艺术杯赛”最高荣誉奖和金奖、《江山千年秀》获“第二届世界华人大奖赛”国际荣誉金奖,还有一些作品分别入编《中华热土》大型画册、《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珍品集》、《中国书法美术500强作品集》等20多部作品集。
在市美术馆开办的展览中,刘祖植精心挑选出30幅自己最为满意的作品。“展馆的条件很好,能在这个年纪举办这样一次展览,真的很开心,很激动。”刘祖植难掩满脸幸福。
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尽辨千寻之峻。在刘祖植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绘画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尽管现在视力衰退,但她仍坚持每天创作两到三个小时。“画不了工笔画,我就画水墨画,只要还画得动,我就会一直画下去,直到画不动为止。”她说。嘉兴日报 记者 耿俪洳 实习生 杜佳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