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辽宁营口的荆文斌,义务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民乐,已经坚持了7年。因为缺乏资金,又经常被投诉噪音扰民,66岁的他无奈将音乐班办到了桥洞下。
然而,还是因为“噪音问题”,今年9月份荆文斌被大桥附近的一对夫妻打了耳光。
得知这个消息后,今年9月13日,团省委相关领导专门致电海宁市少年宫,要求少年宫根据相关政策,妥善安排音乐班。(本报曾作连续报道)
昨天,嘉兴的最低气温低至3℃。桥洞下的“小百合们”最近怎么样了?有没有找到一个遮风避雨的港湾?
昨天上午,记者再次来到海宁,见到了荆老师和这群可爱的孩子们。
搬进新教室,孩子们说:“不会再冷了”
昨天上午,记者打通了荆老师的电话。
电话里,荆老师的声音开朗了许多。他告诉记者,早在今年10月初,他就带着孩子们搬离桥洞,搬进了民工子弟学校——永宁学校的教室了:“外面再冷,孩子们也不会冻着了。”
这的确是一个好消息,荆老师一个劲地邀请记者来看看他们的新教室:“这里干净整齐,条件真的很不错。”
昨天上午10点,记者来到了这所位于海宁市城北由拳路上的永宁学校。
在永宁学校主楼的一间教室,荆老师正在给孩子们辅导功课。
永宁学校的主楼,是一幢两层楼高的建筑,操场干净整洁,教室宽敞明亮。即使屋外寒风瑟瑟,走进教室,还是能感觉到一股暖流。
教室里坐着七八个孩子,正一脸认真地听荆老师讲课。荆老师说,这些都是跟他学民乐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现在,我都在周六、周日下午开班,但这几个孩子学习进度慢,我有点急,叫他们来补个课。”
说话间,正在练习吹笛子拉二胡的孩子们都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男孩陶陶来自四川,跟着荆老师学吹笛子两个多月。这个男孩经历过桥洞下的辛酸,更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
“这里很安静,能更用心学习,我们也不怕冷了。最重要的是,我们再也不怕别人来赶了。”小陶陶认真地说。
新居民事务局和少年宫偷偷垫资:“为了孩子们,值”
“这间教室,是海宁新居民事务局的同志帮我联络。”
荆老师说,今年10月,海宁新居民事务局的领导带着他找到了永宁学校的校长。听说了音乐班的窘境后,永宁学校的校长一口答应,借出教室,给孩子们学民乐。
“学校不但借出教室,还没收我们一分钱,真的很感谢大家的帮助。”昨天,荆老师说起这事,还是一脸感激之情。
其实,这里有一个荆老师不知道的秘密——租用学校场地的费用,是海宁新居民事务局和少年宫垫付的。
“我们没有告诉荆老师,是不想让他有心理负担。”海宁新居民事务局的一名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名负责人说,今年9月份,他们得知“桥洞下的音乐班”的窘迫境遇后,特地召集了这群孩子的家长,说服他们让孩子去离桥洞稍远的永宁学校上课。
“以前从出租房到桥洞,走过去大概5分钟,现在走到学校要20来分钟。虽然距离稍微有点远,但学生家长们考虑到孩子的安全和学习环境,都同意了。”这名负责人说。
租这间教室到底要多少钱?这名负责人坚持不肯透露:“不管出多少钱,只要孩子们好,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