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温州市区劳务市场门可罗雀。进入年底,企业、餐饮业等进入一年中的用工高峰。据介绍,许多在温务工者都想早些回家过年,不少企业通过提升工资、福利等待遇,但还是招不到人。苏巧将 摄
浙江在线12月13日讯
年底了,又到用工旺季。然而,我市劳动力市场“寒冬难耐”,企业频繁摆摊招人但应者寥寥。企业主们不禁感叹:工资涨了,福利好了,怎么还是招不到、留不住人呢?
涨工资仍存招工难
12月7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牛山北路的职业介绍指导中心发现,原本人山人海的招工场面,只剩下数十人在门口游荡。
“从11月份开始,市场里的人流就逐渐减少,今天下雨,人就更少了。”中心一位工作人员说,近段时间人流量每天不过千人,而上半年几乎每天都有五六千人。目前,招工已进入了一年中最淡的时候。以该中心为例,当天招工单位共有2338家,需求总数为10688人,已招人数2719人,近8成岗位招不到人。
为了招到员工,近两年我市企业用工工资普涨50%,可很多员工好像并不买账。据该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份,各类岗位平均工资为2174元,较2009年的1449元涨了50%,其中腹膜工、胶印工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种,工资早已超3000元,最低的普工也有2000元左右。“工资每年都在涨,根据行业不同,年后还会涨10%到20%。”该中心副书记王瓯翔表示,即使这样“涨工资”,但相较温州的高消费,对如今务工人员并无多大吸引力。
刚刚辞掉工作,打算在过年前来市场碰碰运气的23岁安徽小伙小余就说:“温州生活成本这么高,工资里每月多出的几百块,很快就被支出抵消了。如果每月没有个2500元左右,不如回老家。”
85后找工高不成低不就
外来务工人员的年轻化是不争的事实,这一年轻群体有“享受型”农民工之称。我市一家宠物食品企业员工中90后就达到了20%。“一天只工作8小时,不加班、还要双休,是现在年轻工人的常态。”该企业负责人说,85后的务工人员来温州,更多只是要见见市面,如果工作不如预期,就回老家。
“之前我在一家鞋厂工作,工资1800元,太少了。”云南的85后青年小倪来温才一年时间,打算在过年前为自己换份工作:“想找个保安的差事,工资在2000多元就可以了。”他已经在职介中心转悠了6天。
记者也发现,在招工信息版上登出的工资待遇,基本都在2000元左右,达到了小倪口中的“还可以”水平。但为何小倪还是抱怨找不到工作呢?“年轻一代,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自视也较高,简单的劳动密集型工作看不上,往往一个工作做不了多久就要跳槽,高不成低不就。”王瓯翔表示。
此外,该中心统计显示,目前该中心登记务工人员的男女比例9比1。女性务工人员的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来务工人员的稳定性。“上世纪90年代,来这儿找工作的男女务工人员各占一半,基本都是夫妻一起过来务工,稳定性强。”王瓯翔认为,现在都是男方一人出来务工,来之前就没有在温州长留的打算。
企业留人频出“温情牌”
企业为了应对“招工难”,除了涨工资,还频频打出“温情牌”:免费安排集体旅游、建图书馆和网吧、安排夫妻房……这样的措施,已成温企“温情牌”的基本配置。
今年年初,温州金帝鞋业有限公司想出了每天在火车站为春节返工的外来务工人员送早餐、包送站的妙招,以此让务工人员感受企业的关怀和温暖。
诸如此类的“温情牌”,让这些企业拉拢了不少务工人员的“心。”但涨工资,献“温情”,到底能多大程度改变用工难状况?
从职介中心连年下降的登记人数或许可以看出,这些只能是缓兵之计。眼下的状况,或许在告诉更多人,要想破解“招工难”,“敞开城市的胸襟”才是根本。
“要想破解‘招工难’,温州就必须给予外来务工人员更多的归属感。”王瓯翔认为,这个城市不仅仅要赋予他们“新居民”的称谓,更要让他们享受到基本的安全保障和福利待遇,把他们看成不可或缺的成员,享受与温州市民“同等待遇”。
来源:温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