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2日讯
2012年1月1日。《钱江晚报》25岁生日。
25岁的《钱江晚报》,青春飞扬,风华正茂。
25岁的《钱江晚报》,一直在路上,充满理想,激情攀登。
在永无止境的创新与开拓中,《钱江晚报》从只有4个版的稚嫩小报发展成日均出版80版,拥有地方版、杂志、网站、官方微博、电视节目的全媒体方阵。
25年的积淀,让她形成了“向上向善向美”的核心报道理念,传递着浑厚真实的力量,新闻和版面活泼却不轻佻,分析和思考深邃却不沉闷。
陪着我们一起走过这25年岁月的,是你们,亲爱的读者。共同经历悲喜,共同扶持成长,共同见证变革。
这些年,这些人,这些事。
这组创刊25周年特别报道《一起走过》,就是回访钱报曾报道过的那些普通人,记录那段共同成长的岁月,纪念那份始终不变的情怀。
一路上有你,真好。
勇斗歹徒保护金库的沈尘,21年来一直是钱报的忠实粉丝,她见到记者就说——
当年你们那个摄影记者拍的照片真好
1990年的春天,《钱江晚报》头版曾大篇幅报道过一个诸暨姑娘。
她叫沈尘。
那年,她25岁,是诸暨牌头信用社的女职工。
那年1月24日,沈尘为保护国家金库,与抢劫银行的歹徒奋力搏斗,被砍成重伤,抢救了几天几夜才脱离危险。她用自己的勇敢,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赞歌。
当时钱报的醒目标题是《沈尘,人民感谢你》。
一晃21年,当年青春焕发的姑娘现在已迈入中年。沈尘,这些年你好吗?
采访沈尘,我约了好几次。一如她的名字,那么低调与谦虚:“多谢钱报,我真的很平淡,多写写别人吧。”
如今,她的生活平静而安稳。可那几道疤痕还淡淡地留在她的额头、她的眉梢,正是当年被歹徒疯狂砍伤的。女人都是爱美的,她后悔吗?
“没什么后悔的,这是我的职责。”21年后,她仍然坚持着当年的信念,同样一如她的名字,一粒微尘也是一个世界。
当年,被砍成重伤的沈尘,昏迷了几天几夜
时光倒流回21年前。
1990年1月24日,离除夕还有两天时间,诸暨市牌头镇上熙熙攘攘,身着各色服装的男男女女忙着采办年货。25岁的沈尘,风华正茂,是诸暨牌头信用社储蓄所的负责人。中专毕业后,她就在这里上班。
中午时分,她一个人在所里值班。突然,后门闪进一个拎着公文包的陌生男青年,自称“来存钞票”。
“存钞票请到外面去。”沈尘话音刚落,那人已拉开手提公文包,取出一把菜刀,朝沈尘头上砍来。
沈尘头一偏,菜刀仍砍在左前脑。刹那,一股殷红的鲜血迸出来。
沈尘立即意识到:“抢银行的!国家的钱一分也不能让歹徒抢走。”
她一边紧握钥匙,一边与歹徒搏斗,大声呼喊。歹徒胡乱向她头上连砍数刀。沈尘临危不惧,用嘴巴狠狠咬住歹徒的手指,把歹徒的菜刀紧紧夹在自己的腋下。
歹徒急了,一把推倒因失血过多、体力不支的沈尘,紧紧掐住了沈尘的脖子……
闻讯赶来的人们,堵住了储蓄所前门和后门,歹徒最终被抓。
倒在血泊里、神志昏迷的沈尘,左腋还紧紧夹住罪犯的菜刀,右手则紧攥着抽屉钥匙。人们费了好大劲,才将钥匙取了下来。
医生全力进行了抢救。沈尘前脑壳上裂开5厘米长的口子,头顶又有2处刀伤,严重的开放性颅骨骨折,经过几天几夜的抢救才脱离危险。
“你们晚报那个摄影记者拍的照片真好”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自己都有些淡忘了。”沈尘笑着说起往事。让人意外的是,沈尘还记得当年给她拍照的钱报摄影记者。
勇斗歹徒受伤后,躺在病床上的日子,陆陆续续地,不断有人来慰问,来看望。沈尘的行为、事迹引起了政府领导的重视,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有一天,一个年轻记者来到医院,拿着一个相机,咔嚓咔嚓地拍照。
“我记得他介绍说姓裘,是你们钱江晚报的记者(编辑注:查了当年的报纸,这个摄影记者就是报社的裘志伟老师,给裘老师打了个电话,一说起沈尘,裘老师连连说,记得记得的,那个大眼睛的姑娘啊)。”沈尘回忆说,那会儿,她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头上缠满了纱布。
几天后,沈尘的英勇事迹在《钱江晚报》上有了大篇幅的报道。沈尘看到了,觉得照片比其他报纸拍得好。“是斜着拍的,拍了我的大眼睛,拍得特别美。所以印象特别深,我妈妈也还记得呢。”
“还有,当时那些附近的群众,那个小孩,我都还记得他们,特别要感谢他们,没有他们的发现、抢救,我就没命了。”
21年,多少物是人非,但依然有些人,不会忘记。有些温暖还在延续。她没忘了别人。别人也还记得她。
当年抢救她的牌头医院院长现在已经升任诸暨人民医院院长,有时他偶尔碰到沈尘,还会关心地问:最近怎么样,伤口没什么问题吧?
“现在头上和左眼上还有疤,工作累点头就会痛,阴雨天,天气不好,头会发胀发疼,这是后遗症。”沈尘说。
有时,丈夫也会和她打趣:“要不要去整容一下呀。”
沈尘笑笑回答:“老都老了,还要整什么容啊。”
21年的本色坚持:一直默默工作,一直关注钱报
经过钱报报道,沈尘的事迹在全国传开了。她获得了很多荣誉。如诸暨市社会主义建设功臣、省三八红旗手、省新长征突击手、省劳动模范、农村金融卫士、全国优秀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等。
“荣誉太多了,我觉得有些不习惯,这是我的本职工作,没什么好宣传的。”沈尘一直这样说。
她的生活也悄悄发生了一些变化。让她印象最深的是,当年3月5日,她代表浙江省去了中南海。去的时候,打着横幅欢送她。
在京参加了由中宣部、总政治部、团中央联合召开的座谈会。在中南海怀仁堂,沈尘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进中南海心情很激动,也很神秘。”
回来后,沈尘三天两头要去全省各地做演讲报告。
后来,沈尘从牌头镇调到了市联社工作,并与在国营企业工作的男友结婚了。接着,她又报名考上了成人高校,到杭州读书,学的是金融专业。
学校毕业后,沈尘生了一个儿子。今年,儿子已18岁,读高二,读书成绩不错。
这么多年来,全家人的生活虽然平平淡淡,但也是十分顺当。“家人都很好,我很满足。”沈尘说。
这么多荣誉并没有给她的工作带来什么变化,20多年来,她还是个普普通通的职工,在银行的信贷科,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她也没有去争取什么。
“只是,单位从当年的信用社发展成了农村合作银行。现在每年省、市公安和工会部门都还来看望慰问我。”她说。
在单位,同事们对她的评价是,很务实,工作认真。
“干一行,就爱一行”, “事情做好了,心里觉得特别舒服”,“有时候有些工作确实比较繁琐,但想想让别人做也是这样,还不如自己做了。”沈尘这样解释她对工作的态度。
这些年一直没变的,除了她平和的心态,还有对钱报的关注。她一直是钱报的忠实粉丝,始终关注着钱报每一步的发展。“我们都很爱读,你们要越办越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