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爷爷,吃点水果,冬天要多补充水分。”
对于永嘉县北城街道三元堂村的失明孤寡老人叶希仁来说,周末是他最开心的日子。因为每到这天,总会有许多“孙子”、“孙女”来看望他,帮做家务,陪着闲聊,让他忘却孤独和烦恼。
这些孩子就是永嘉县上塘中学高一(6)班的学生。这样温情的场面,从1993年起一直延续至今。20年来,该班的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但爱的接力棒却从未间断。
现场:爱心接力
近日,记者来到叶希仁的家。他的家只有十几平方米,却打理得井井有条。地板洁净,桌椅整齐,桌上的饼干和糕点,是同学们送来的。老人端坐在床边,捧着暖手宝,穿着厚棉鞋,都是学生们为他准备的御寒物品。
“孩子们好啊,跟自家孩子一样,真没说的。”老人今年81岁,但精神不错,声音洪亮。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和孩子们结下不解之缘。1993年,当时高一(6)班的学生从老师那里听说了老人的事,便自发开始每周一次的“爱心助残”行动:给老人买东西、做饭、洗碗、洗衣、聊天……
这些年来,千名师生和老人的点滴故事,都留在了厚厚的一摞《爱心日记》里。在上塘中学,记者翻开《爱心日记》,看着那一段段充满感情的文字,一幕幕温馨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2011年4月,老人手术住院,由于病痛折磨,脸上难见笑容。学生们得知消息,急忙赶来探望。虽然看不见,但老人听到那熟悉的“爷爷”喊声,就知道是孩子们来了,马上露出了笑容。
“如今,老人的最大愿望不是吃饱穿暖,而是寂寞时有人说话,生病时有人关心。因此,照顾老人的接力棒,我们要一直传递下去。”高一(6)班学生张程帆说。
惊喜:意外重逢
2月9日,上塘中学徐晓珍老师来到叶希仁的家。这里的一草一木,她是如此的熟悉,她曾是高一(6)班爱心团队中的一员。谁也不曾想到,12年后,她会以该班班主任的身份,再次回到老人的身边。
1998年初,她结识了叶希仁。头一回拜访老人的场景,她至今历历在目。
“当时,老人还住在破旧老房子里,阴暗潮湿,条件简陋,老人却很乐观。”徐晓珍回忆说,每次她和同学去,老人都很开心,时常会提前扶着门框迎接。她们帮着做家务,上山砍柴,老人很是心疼,时常说:“不要做啦,快来休息!”
2000年初,进入高考冲刺阶段,她和同学们才将照顾老人的任务转交给学弟学妹们。2004年,她从师范毕业,回上塘中学任教。巧合的是,2010年9月,她担任了高一(6)班的班主任,再次接过爱心接力棒。
“再次看到老人,觉得我们太有缘分了,值得一辈子珍惜。”更让徐晓珍感动的是,12年过去了,在历届同学的悉心照顾下,老人依然那么精神,那么开朗。她将自己的故事讲给学生们听,大家又惊讶又感动。在她的带领下,同学们照顾老人的劲头更足了。
收获:学会感恩
在付出爱心的同时,学生们也不断收获着感动和对人生的感悟。
“经常陪陪老人,很有一种幸福感。”王颖曾是高一(6)班的班长,去年升入高二(11)班。今年春节前,她还买了一些水果、饮料和奶粉,去看望老人。
有的同学以前在家很少干家务,几次照顾叶希仁后,回到家也会帮爸妈洗碗拖地。有的同学以前不愿意跟家里的老人说话,如今有空就会去和爷爷奶奶聊天。
“时代不同了,但学雷锋精神不会变。我们要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去影响周围的人,让大家学会感恩,形成一种乐于助人的良好风气。”徐晓珍说。20年来,高一(6)班的历届学生们不但为叶希仁老人送去温暖,还赢得来自社会各界的真情。永嘉县残联、民政部门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也一起帮老人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爱心接力棒,从你手中传递到我手中,让爱心和真情传得更久远……
- 龙泉有位96岁的老人义务种树护林16年
- 驻浙部队和武警官兵开展学雷锋活动 续写鱼水情
- “雷锋号”学雷锋 公交驾驶员休息时间变身志愿者
- 雷锋电影进社区活动启动 一部老电影感动无数人
- 雷锋,离我们并不遥远 且看各个时期"雷锋式"人物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