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按照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完成之后,下一步目标就是基本实现现代化。从我省实际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已经基本完成,适时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性任务。为此,我们必须全面准确把握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紧紧抓住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环节,着力解决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使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全省人民。
A全面准确把握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现代化是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一种世界性现象和潮流,是现代文明形成、发展和转型的国际前沿过程,也是世界各国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努力要实现的基本现代化,应该是具有国际可比性和时代特征的现代化。
所谓国际可比性,是指现代化的世界性。目前,从指标上看,全世界比较公认的现代化国家约有20多个,分别是挪威、澳大利亚、荷兰、美国、新西兰、加拿大、爱尔兰、德国、瑞典、瑞士、日本、丹麦、比利时、奥地利、法国、芬兰、西班牙、意大利、卢森堡、新加坡、英国等。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收入水平高、生态环境好,经济发达、社会文明。
此外,还有一些国家,如希腊、葡萄牙、韩国、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匈牙利、波兰等,从指标上看虽然也已经进入现代化国家行列,但现代化程度还不高,可以看作为基本现代化国家。
所谓时代特征,是指现代化的动态性。以基本现代化国家人均GDP指标为例,2010年的基本门槛是人均GDP12000美元,平均水平约15000美元;预计到2020年,其基本门槛为人均GDP17000美元,平均值约为20000美元。
这就是说,我们的基本实现现代化,在主要指标上要达到或超过2020年基本现代化国家的门槛水平,而不是基本现代化国家当前的门槛水平。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我们努力要实现的基本现代化,是在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区域先行的现代化。
区域先行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部署中的重要一环。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国务院2010年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也明确提出,长三角区域到2020年要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但我们要认识到,在全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区域先行的现代化在许多方面都带有明显的“初级阶段”的国情特征。这是因为,整个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举措,主要针对的是“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而不是区域先行现代化的需要。我们可能面临的问题是:如果一个地区难以率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其城市化的推进可能极为艰巨;如果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受制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政策,其产业的转型升级可能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等等。对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体制机制创新来突破“初级阶段”的局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因此,我们努力要实现的基本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现代化。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地方就是共同富裕”。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又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其中,“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体现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努力要实现的基本现代化的目标追求。
B紧紧抓住“人的现代化”这一核心环节
上述三个特征归结起来,要求我们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即在积极推进经济现代化、制度现代化的同时,更加要注重强调人的现代化。
国际可比的现代化,比较的不仅仅是人均GDP、产业结构、城市化等指标数据,更深层比较的是人的物质文明生活和人的科学文化素质。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强调:“我们的根本问题是要搞四个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里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其意均指向“人的现代化”这一基本内涵。
区域先行的现代化,要求我们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制度现代化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城乡协调发展的同时,加快建立健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体制机制,使我们在建设现代化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人的素质,更加注重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加注重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其本质特征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既是一个远大的理想,也是一个逐步的、动态的渐进发展过程。这要求我们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始终把共同富裕作为目标追求,通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到让更多的人富起来,“最终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里的“富裕起来”不仅包含物质层面,还包含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从物质上看,现代化的内涵主要表现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较高、家庭财产普遍增加、收入差距得到有效控制,城乡居民享有较为均衡、较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最低工资标准、贫困线标准也比较高。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左右的基本现代化国家,城乡居民人均加权平均收入大致在1万美元左右,户均财产大致在30万美元左右,基尼系数小于0.4;人均享有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共交通、公共安全等)大致在3000美元左右;年最低工资约为人均GDP的30~40%,贫困线约为人均GDP的10~20%。
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现代化包含了一种理念,即追求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与发展,并使之达到更高的水准。具体而言,表现为居民平均受教育水平比较高,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养、生态文明素养、民主法治素养,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普遍具有生活幸福感。其中,教育是基础。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2万美元左右的基本现代化国家,其人均受教育年限平均在10年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60%以上。
概括起来,突出强调人的现代化,就是着眼于让更多的人在物质上达到一定富裕水准的基础上,进而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而提高产业结构水平、城市化率、教育水平、社会文化权益都是服务于人的现代化。
C着力解决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上述分析表明,我们要建设现代化浙江,与建设全面小康相比,要求更高、更全面,内涵更深、更丰富,任务更重、更艰巨。我们认为,在浙江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好以下六大问题。
产业结构问题。产业结构的先进性最终将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上。如果我们把城乡居民加权平均收入这一目标定在10000美元,按平均每户3人、2个劳动力计算,就必须要有能支付人均年工资15000美元左右的产业结构水平,其中最低工资标准大致在8000美元/年左右。而目前浙江的产业结构水平,可支付人均年工资(包括非农产业和农业)约为5400美元,最低工资标准约为1800美元/年,差距很大。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提升工业化、加快城市化,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为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奠定扎实的产业基础。
教育问题。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是推进人的现代化的关键环节。目前,我省人均受教育年限约为8.4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虽然达到47%,但与60%以上的基本现代化国家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全国看,由于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的普及率各地都比较高,浙江要改变人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唯一途径,就是继续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这方面,韩国和台湾地区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生态环境问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重要方面。浙江虽然在国内总体上属于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但与现代化国家普遍的天蓝水清相比,空气、水、土壤等污染都很严重。据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公布的以PM10(悬浮在空气中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浓度为主要依据的全球1100个城市空气质量排名,杭州排在1002名。据国家21项指标评价结果,浙江地表水八大水系、运河、湖库省控断面受污染比例(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达到31.6%。据省政协课题组2010年的调查,浙北、浙东和浙中三个区域,属轻度、中度和重度重金属污染的面积分别占其总面积的38.12%、9.04%、1.61%,其中不适合种植绿色农产品的农用地面积约占20%。
低收入群众增收问题。建设现代化浙江,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低收入群众增收问题。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浙江人均年纯收入低于1000美元的农户约占24%,其中低于4600元新扶贫标准的有350万人。按照现代化和基本现代化国家贫困线至少为人均GDP的10%计算,当2020年浙江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时,贫困线应在2000美元左右。这一目标任务,可以说是十分艰巨。
社会矛盾问题。社会和谐是精神富有的重要内容。当前,浙江总体上还是处在社会矛盾的多发期,每年调解的民间纠纷高达30~40万起,信访总量也高居不下。这里既有转型时期社会固有特点的原因,也有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权益得不到全面保障的原因。因此,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必须切实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矛盾防控和化解机制,从根本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精神家园建设问题。具有较高的精神境界、精神追求,具有共同的精神家园,是人的现代化的核心。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最根本的是要构建起共同的行为准则、共同的道德规范,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才能真正激发全体人民的发展自豪感、生活幸福感、心灵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
观点摘编
由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发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省委党校共同主办的“浙江基本实现现代化”理论研讨会5月19日在省委党校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研究室、高校、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及全省党校系统的25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浙江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对策及相关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现摘录部分专家观点。
准确把握和认识
现代化发展规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刘迎秋教授: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的、动态发展的概念,现代化的过程,一定是一个包括经济转型、社会变迁、生活方式改进、生活质量提升、生活理念转变、国民文化素质提高和国民健康水平提升、国民福利改善、社会日渐公平的动态进化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黄群慧教授:现代化进程是由于工业化发展而导致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以及工业主义对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重大影响和变革。因此,现代化的起点在于工业化,但现代化的目标在于社会各个领域的整体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工业化快速地走完了工业化中期阶段。从全国各个省级区域工业化水平看,浙江省和江苏省是最有可能率先基本实现经济现代化的省份。到2010年,浙江和江苏工业化水平并列全国省级区域的第四位,已经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仅落后于上海、北京和天津三个直辖市,超过了广东省。如果保持“十一五”时期的工业化速度,浙江将在“十三五”初期实现工业化,比全国要早15年左右。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佳贵教授:从全国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但中西部基本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和中期前半阶段,沿海地区大多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少数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已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竞争优势还没有确立。浙江应抓住发展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的历史机遇,努力抢占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刘应杰司长:从国内外比较的角度来看,由于各地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地方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时间表是不同的。江苏省在2011年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江苏将在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率先制定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苏南各个地市也提出了相应的指标和实现时间。广东省在2015年将整体跨越中等收入阶段,人均GDP达到1.4万美元,2020年超过2万美元。而浙江处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与江苏和广东地区处于同一层次,也理应研究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
浙江基本实现
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史晋川教授:就经济转型而言,浙江需要应对三方面的挑战。首先是新型城市化的推进。浙江强县发展战略在浙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在工业化前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进入工业化后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内涵发生了转变,如何从“强县”战略转向都市化战略也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是政府对于金融体系,特别是地方金融体系的完善和一些新的融资平台的搭建上,传统的债权融资方法已难以适应企业发展需要,最好的方法是股权融资。再次是知识产权的保护。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就会使得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大大降低,甚至消失。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硕士教育中心副主任张菀洺博士: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口素质与环境这三大类选取15个具体指标对浙江现代化进程进行量化考察可以发现,浙江共有7个指标没有达到标准值,其中主要集中于社会发展类的5个指标以及第三产业比重和大学生比重等指标。因此,浙江的现代化进程仍然存在以经济发展为主、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
省社科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建华教授:我省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经济发展的社会代价逐步显现。浙江人均GDP即将迈过1万美元大关,对随之而来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需要保持高度警惕,典型的如社会公正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环境问题等等。这些社会问题能否顺利解决,将影响浙江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浙江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何显明教授:浙江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管理创新虽然走在全国前列,但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一是部分地方政府基于加快经济发展的急切心理,直接借助行政干预来争夺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并由此形成地区之间日趋激烈的无序竞争。二是政府过多地包揽社会事务管理的局面妨碍了社会自组织能力的提升,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协同治理格局远未形成。三是政府层级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政府间管理职责与管理权限、管理资源配置的不对称,客观上弱化了基层政府加快经济发展和加强社会管理的积极性。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文学国教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到2020年,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从1.35%提高到2.5%。要把观念、道德、诚信、法治、创新、和谐等软实力的建设作为推动浙江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强化浙江的软实力竞争力。
浙江省委党校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主任陈立旭教授: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任务,既为我省文化建设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我省文化软实力建设,坚持用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凝聚力量,培育规范性的精神文化因素。要适应于社会对公共服务需求增强的趋势,创新我省公共文化发展模式,免费和低收费向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进一步释放文化的产业属性和经济属性,加速使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产业硬实力”,加快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 舟山黄金湾水库工地党员方生元 坚守大坝22小时
-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第三直属党支部 教书育人扶新苗
- 金温铁路扩能建设现场 党员突击队锦旗飘
- 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将于6月6日在杭召开
- 一站式办事大厅、礼让斑马线……和谐之路浙江争先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