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宗祠(志浩 刘波 摄)
同善桥(志浩 刘波 摄)
节孝坊(毛瑜琼 摄)
浙江在线08月03日讯 距衢城西北三十公里,小巷幽深、石砌古道斑驳,一座座古宅、宗祠、牌坊、石拱桥……有片古建筑群坐落在常山县芳村镇大处村。历经800多年风雨,虽然饱经沧桑,却因古老习俗、地处偏僻、宗教信仰等,避开都市喧嚣,躲过灾害战火,较为完整地保存至今。
山坳储岁月,林荫掩文明,无论世事如何变幻,古老的岁月与文明已经永远地烙印在那墙、那门、那院的斑驳底片上。希望随着人们宣传和保护文物意识的增强,大处这个藏在山坳中的明珠能够大放光芒。
饱经风霜的郑氏宗祠
大处村里的郑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占地足有七八亩。虽经风雨剥蚀和“破四旧”运动的损圮,但村民多次自发集资捐工修缮。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是民国庚辰即1940年,以郑庆隆为宗长,竭尽全力修造,得以较完整地保存。
村里几百户村民,男性几乎都为郑氏。据该村保存完好的《郑氏宗谱》介绍,他们是三国东吴开国公郑平之后裔,而大处郑氏先祖是郑守道,字千一,称其“千一守道公”。
郑氏宗祠按中国宗祠传统标准格局,设置了三进三天井,一进为戏台,二进为祭祖厅,三进为祖灵室,是历代大处郑氏祭祀、集会、娱乐、教学的场所。门口还有两对旗杆石。旗杆石后的门框,雕刻的楹联至今清晰:“旗石两轮如日月,铜钱一枚似乾坤”。
深藏山中的明清遗韵
走进这深藏在山峦中的小村庄,一条寿源溪穿村而过,粉墙黛瓦、雕梁画栋的徽派建筑便赫然展现。据考,这些建筑大都建于明清时期。而横亘在寿源溪上的三座用青条石浆砌成的石拱桥更是让人震撼。
据村民主任郑仁德讲述:这三座桥分别是“登高桥”、“同善桥”、“乐济桥”,建于乾隆年间,而串于寿源溪的就有15座之多,如在前山俯瞰,寿源溪蜿蜒沿村流过,石拱桥跨溪而卧。一条小溪从后坞穿过,过石板小桥而下注入村河。村居造型极像一架飞机,腾空飞向天护屏。可见,郑氏祖先以地势、地貌造村建居,巧妙应用《风水学》。
穿梭在石拱桥上,忽见一“圣旨”牌坊位于溪边的凉亭门旁,此牌坊为门楼式砖石结构,郑仁德介绍说,除了这牌坊,山坳上的宗祠旁边还有保存更加完好的“节孝坊”牌楼。走近一看,果如其言,这座四柱三间五楼亭式石结构的牌坊虽经风雨几百年,隐隐约约还可见到坊上刻有对联和建造年月。
由于地处山旮旯,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的侵扰,虽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大处古村落原始形态保存依然完好。在这个弹丸之地,有两处牌坊,这不免让我们暗暗思忖,联想到经历数百年的大处村,历史上一定出现过许多奋蹑风云的名儒硕辅、乡贤高人。
寿康道院曾红极一时
在村口的一棵大樟树上,插着许多香。
村民主任说,村里原有参天大树,荫盖十余亩。有数人合抱的巨樟十三棵,巨枫九棵,是个吉数。挡风蔽日,甚是壮观。东有“樟树老爷”,西有“樟树老娘”,常有虔诚者烧香膜拜。村民将其视为“护村之神”、“风水之树”,可在大跃进年代,被砍去大半用于“炼钢”,甚是可惜。
这里的寿康道院曾红极一时,聚寺、庵、观、庙于一体,集佛、道、儒三教之大成。其气势宏伟,厢房数百间。据《郑氏宗谱》记载:寿康道院为郑氏五十六代孙朝纶、朝绪、朝纪、朝绅四兄弟遵父遗命耗银万两而建,四家不仅富有,而且德惠乡邻。寿康道院曾是常山一邑之名胜。
据传,当年杭州的灵隐寺也是仿照该院的图纸设计建造的,可惜都毁于兵燹,今天犹见零零星星的遗迹,似乎在静静地向人们述说着曾经的辉煌和沧桑。
现在,大处村总人口只有816人。旧景不再,但村民朴实勤劳,生活自然恬适。村主任说,大处村还有一个名字叫长寿村,现今村里70岁以上的有79人,其中90周岁以上6人,有位叫刘荷花的老人活到了105岁。
- 舒慧华,常山县财政(地税)局行政许可科副科长
- 23.常山县行政服务中心机关党支部
- 常山县推新举倡导为民办实事 干部入户百姓考核
- 常山县推新举倡导为民办实事 干部入户百姓考核
- 常山县两名村官涉嫌挪用集体资金5万元被依法起诉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