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了“水咒”的一号线 滴漏据说是建设中的通病
11月24日,万众瞩目下,地铁1号线“甜蜜”亮相。
开通日为浙江省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程的启动日;仅运营半天便涌入9.7万人,次日客流量突破17.3万人;微博上,乘客纷纷“晒”出第一次亲密接触。
只是开通后第五天,11月28日,次重点站城站站出现渗水现象,在媒体密集报道下,地铁方面解释称是因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建造城站铁道大厦时为地铁预留的地下通道位置低,当年未考虑足够排水需求,没有预留集水坑,致使积水溢出到地面。
随后,1号线像是中了“水咒”:11月30日,湘湖站C出入口上方消防水管伸缩节开裂漏水;12月2日,定安路站A出入口附近进站闸机上方伸缩缝渗漏滴水; 12月10、11日,武林广场站B出入口渗水,站厅A端上方消防水管皮管破裂漏水;12月11日,西湖文化广场站D出入口漏水。
国家通讯社连续三天发稿追问,各地新闻媒体集中关注、报道;市民、网友通过各种途径表达了担忧,甚至愤懑。
其实,漏水是国内地铁的通病,北京、上海有过地铁大量渗漏水的现象。同为沙质粉土的南京地铁开通后也多次漏水。但是杭州地铁渗、漏水现象被迅速放大,一来是刚开通就密集出现,二来便是容易让外界联想到5年前湘湖站建设时造成21人遇难的塌陷事故,虽然两者有所区别。
正是因为此事,地铁方面对“漏水”、“沉降”等字眼都格外敏感,即便采取了防护措施,也尽量不提作用,免得触碰公众的神经,把自身引向舆论风暴。
在湘湖站出现漏水后,通常延迟数日更新的“杭州地铁官方”微博迅速就发布了维修消息。要知道,其官微上一次发布即时消息还是在今年的2月27日,当时临近1号线客运中心站的胜稼路数百平方路面塌陷,原因是污水管错位渗漏,城建、地铁两家都曾参与施工。
12月3日,杭州地铁集团召开媒体座谈会,通报情况并安排了专家解疑答惑。参与1号线设计的北京城建总院杭州分院院长毛海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杭州地铁站变形缝的防水措施满足一级防水标准,但碰到寒暑交替导致的地层伸缩,或工程运行初期结构适应性变化时还是容易发生漏水,结构半年左右基本才能稳定,届时才不会再有类似问题。
浙江在线记者近期也去各站点看了下,部分站点站厅层还会有些小滴水的现象,不过都还没有殃及候车层,对列车的运行安全不会有影响。事实上,地铁接二连三漏水后也并未影响杭州市民的热情。
就在三个站点相继漏水后,12月2日(周日)的客流量达到21.6万,比之前日均客流多出8万,12月9日(周日)再次刷高到21.9万。
“我觉得地铁刚开始有些漏水、晚点啊啥的也是正常的,不能太夸大。当然也需要你们报道出去,不然地铁集团还真不当回事儿。”当年参加过湘湖站事故救援的消防官兵小程说虽然经历过现场,但并没有安全顾虑,回老家去城站、汽车南站都只要十几分钟,很方便。
浙江在线记者通过微博的,发现很多市民都是趁着周末完成首次地铁之旅,相较于安全,大家更在乎自己的切身感受。只是地铁方面在公开故障信息时,也应多做科普,让人知道,还得让人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