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杨振华(左)帮助村民将粮食装船。江晨黄水福摄
记者杨振华(左二)和村民一起扛粮食。江晨黄水福摄
浙江日报江山1月9日电 今天上午8时,本报采访小分队记者来到江山市区新南二街5幢2排5号的茅坂粮油批发部,和50岁的何宗贵一起,将106袋30斤装大米搬上东风面包车,到双溪口乡送粮。
平均海拔720米的双溪口是江山最为偏远的乡,距市区63公里。通乡公路需要翻越两座高山,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源头岭在1月4日大雪过后,积雪难化,公路冰冻。
冰雪封路,通往双溪口乡的路断了,山民外出不便,只有零星的年轻人走水路或徒步外出。
眼看双溪口乡各村代销店的粮食即将售罄,乡镇干部既担心又焦虑:全乡5个行政村,存留大米最多的代销店只能维持4天,天气持续低温,还有降雪的可能。他们要赶在下一轮降温前,从市区购买粮食,通过水路运进深山里的双溪口。
顺着曲曲折折的公路行驶1个小时,再沿峡口水库边的山路开车40分钟,我们抵达白水坑水库。水库乘渡轮,是进双溪口的唯一途径。
老旧的柴油船停靠在小码头,油漆斑驳。水库船少,行船一次收费200元。
等待1个小时后,载着山民从双溪口驶出的渡轮终于靠岸——我们有了运送大米的船。大伙肩扛手提,手脚麻利地将粮食运上渡轮。天寒水冷,我们呼出的空气变成一团团白雾。手冻得通红,搬完一袋大米得把手插进口袋,稍微暖和一下,再搬下一袋。
乡里承担运粮食的船费,船夫唐晋金没犹豫,即刻开船。40分钟后抵达双溪口乡的白沙码头。
20多名双溪口的村民和乡干部早早等候在码头口。妇女拎一袋、壮汉扛两包,顺着近200级台阶拾阶而上,每人往返三四次,中午12时40分,106袋大米才从码头搬到公路上。不少人热得脱掉棉服,气喘吁吁。
双溪口是实施下山搬迁的乡,全乡四分之三的村民已经安置在江山市区或集镇周边,村里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副乡长谢小娟告诉我们,全乡800多名留守人口中,老人有580名,其中空巢老人350余位。大米进村丝毫不能耽误。下午1时半,送米车载着我们驶往全乡5个行政村。
从引坂村到东积村,再到东积尾村,最后在洪岩顶村没了路。我们同乡干部一道在各村的小商店搬下20袋米,和店主商议好雪天平价销售,保障供货充足。
村民买粮不愁了,副乡长谢小娟和乡团委书记茅丽芬又带着我们马不停蹄赶往各村困难户家中。乡里汽油供不上,只能步行扛米到困难户家中。
东积尾村86岁的村民巫春花卧病在床,她的儿子几年前去世,老人受到打击再也站不起来。黝黑的泥房里,巫春花半躺在铺满稻草的床上,老人穿着厚厚的棉袄又加盖了两床棉被。她现在由38岁的孙子陈祥录照料。
看到乡镇干部送来的大米,两人都分外高兴。家里已经没米了,商店又买不到,老人中午和孙子吃的是方便面。“她一直想喝口米汤,我马上就去烧。”
62岁的徐水波和66岁的毛炳水也收到送来的大米,夫妻俩在山上“断了粮”,让在城里居住的几个儿子有些揪心。老徐给儿子打了个电话,答应公路通了就下山进城住些日子。
下午4时许,天渐渐擦黑。乡镇干部与村干部还在往困难户家中送米。山高路滑,徒步到洪岩顶村,再送到村深处的贫困户家中至少还要2个小时。两个村干部劝阻了记者,扛着米一替一换上了路。
返程途中,我们碰到刚从源头岭盘山公路徒步翻山回来的乡党委书记毛剑飞。
“源头岭的积雪还有5公分厚,电线杆和松柏树上都挂着冰凌,有6公里的路完全不能通车,人走在上面都要打滑。”毛剑飞说,乡里十分担忧这些老人在冬日里的生活,给特困户送米只是双溪口乡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的一部分。公路部门已经答应尽快上山铲雪,他希望路能早一点开通。
“乡里正在将村中空置的鼎业小学改建成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今年5月让空巢老人搬进来,装上空调,再盖起老年食堂。明年,一定要让老人过个暖冬。”毛剑飞说。
告别双溪口,我们和毛剑飞商量好,等乡里的老人住进服务中心,我们再来采访。
- 江山廿八都镇征地拆迁保证重点项目 速度令人叹服
- 江山长台交警中队开警车上山给养殖户送饲料
- 浙江山区学校雪后将复课 由校长探路决定
- 江山市四都镇村干部共话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 31.江山市清湖镇花园岗村党支部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