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好,大做小”
人们都期望有个温馨的家——一个充满阳光,充盈爱意、朝气和理解,美丽而又宁静的蓝色港湾。
唱响过“我想有个家”,渴望的当是我想有个温馨的家。“家”这个字眼似普通,但却内涵丰富。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最微小的组织,家庭这个组织简单有如做几位数的加法,复杂却似看“甲骨文”,尽管是几个人的“合众国”。记得上高中时,我们练书法,老师是位小有名气的高手,他总叫我们练一个“家”字,说是包含了全部笔划,最难写了。为让我们练好字,他老先生甚至为我们“大做小”磨墨裁纸。“家最难写”,这先生恐怕没有其他意思,但踏上社会,组成家庭,我才品出了家比天大的弦外之音。
为使家庭祥和美满,我们强调孩子孝顺,这是重要的。时下有人重印《二十四孝图》,以“卧冰求鲤”、“孝感动天”、“亲尝汤药”、“打虎救父”之类的大孝故事来感召人当是可取的。但对有的家庭来说,从实际出发,恐怕遵奉新民谚“若要好,大做小”也是很有必要的,那就是老人当有长者之风,大人之量,有淳厚之质,具勤俭之德、持善良之心。“淳朴宽厚,是为长者”。作为老者,心胸要博大,思维要更新,要落拓忍让,要洒脱开明,对于小辈的长处当学,儿孙的困难当帮,思想结头当解,举止行为当导。不少时候要多点将就,还要有所迁就。不能总是倚着年岁,一味家长作风,“天大地大我最大,我说话语谁不怕。”总是弄得家庭不和睦,弄得下辈没办法,年纪虽大,却是“马齿徒长”!
“若要好,大做小”。这番意思在社会生活中,运用之妙,恐怕也是很有效用的,而这种境界显然是一种高超的生活智慧。
“若要甜,放点盐”
家有一千金,爱吃生菠萝。这天我下班留心着从市场上挑了二只回家,一尝,略有些酸。没有小贩叫卖的“蜜糖一样甜,不甜不要钱”的这种保证。我正要拿糖水浸一浸时,家中老人见了却说:“莫放,莫放,若要甜,放点盐吧!”我将信将疑地照做了,过一个小时品尝,果然是有些甜津津、水渍渍的了。
对这个“若要甜,放点盐”的做法以及产生的效应,后来我好奇地去翻了翻科普资料,才知道味觉中有相互抵消和变味的现象。吃羊肉放醋可驱膻,烧菜放味精能缓解咸味,例子是极多的。
由此去思去想,发现思维原是邈远精深的,世界本是无限广阔和奇特的。在消费的天地中,无论创造和发明,使用和安排,也可以大大跳出常规,跳出固定的模式。中国人于事物讲究“好事成双”,楹联要双句,送酒要两瓶,可前一阵子,有家厂推出一种单片领服装,俏销一时。我们中国人做玩具讲究传统的美,而洋人却推出一系列诸如蛤蟆、鳄鱼、老鼠之类跳脱传统审美的玩具,不也带来了较好的热卖效应么!
总之,世事如棋日日新,现代人好苛求,三日头新鲜,五分钟热度,不求天长地久,只需一朝拥有的心理特强。从这点上我们可以感悟到思想开拓、思维更新是多么重要。说得雅一点,当要学一点“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艺术,讲得俗一些,就是要脑筋开窍,废物变宝,思路拐弯,柳青花开吧!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