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按】春节,是普通老百姓阖家团圆的重要时刻;也是检验各级党员干部能否交出作风“高分卷”的关键节点。前不久,中央出台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浙江省委也就过好元旦春节提出“六项禁令”。这些规定是否带来了变化?老百姓对规定看法怎样?改作风的“清风”如何长效坚持?浙江在线派出多路记者展开调查。
浙江在线记者 赵磊 见习记者 李原昭1月25日发自杭州
1月23日,参加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的代表陆续报到,他们发现往日常见的签到台、鲜花、标语都没了踪影,住宿也需要自带洗漱用品,出行需统一乘坐大巴。“八项规定”、“六项严禁”实施后,少了几分“官威”,却多了几分真诚,舆论一片叫好之声。
不过,也有不少人隐隐担心,怕这样的规定会变成一阵风,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顾虑,让这“清风”长吹呢?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百姓期盼长效制度化 专家建言将规定“上升”为法律
焕然一新的作风转变,究竟获得了百姓多大程度的认可呢?为此,我们在网上设立了专门的调查问卷。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八项规定”、“六个严禁”实施以来所取得的变化,近八成的受访网友感觉有变化,其中不小比例的人认为“很有变化”。更有高达98.3%的受访者表示,希望能够出台长效措施使之制度化。
看来,如何让这股“清风”长久拂面,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那么,对此学者们有什么看法呢?
“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做。”浙江省委党校纪委专职副书记、监察室主任王兴无说,“一是领导要以身作则,上行下效;二是要加强督查的力度,进行不定期的检查;三是加强民主监督,促进落实。”
“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将它变成制度体系。”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社会学家杨建华则说。他认为在这个制度体系中,应当包括透明的财务预决算制度,用以遏制公款腐败。另外要使权利运行公开化法制化。同时,提高监督制度的建立,比如党内监督、人大、政协监督,还有媒体监督。
与此同时,两位专家都认为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经验,将规定进一步上升为法律,成为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意欲触碰的人有所忌惮。
“老虎”、“苍蝇”一起打 将权力关进“笼子”里
老百姓担心的,其实也是政府所关注的。回顾规定出台之后的发展路径,我们可以较深刻地感受到,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不断地深化举措,激浊扬清,遏制腐败的“猛虎”。
2012年12月4日,中央出台“八项规定”。26日,浙江省委提出了“六个严禁”,两天之后,通过贯彻“八项规定”的28条办法,将规定细化。新年过后,1月21日,省委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批示精神。
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拒腐防变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
从规定到指示,再到提出制度,党中央正在将单项的举措逐步引向制度的牢笼,将单纯的短时期贯彻学习引向常态化,将转变后的作风逐步转变为基本的行政规范。
除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社会监督的力量也在露出端倪。雷政富、房叔、房婶、房妹等一批“老虎”“苍蝇”通过微博曝光后迅速被查处,广东珠海市横琴新区、韶关市始兴县试点领导干部家庭财产公开制度,“裸官”、贪官正在受到震慑。
我们看到,只要多管齐下,自身制度建设和社会监督不断加强,那么反腐倡廉的生态就能改变,正能量就能得到应有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