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我要回去,老爸很开心。一个月前,他就在电话里宣布:“过年,我们自己家烧铜锅吃。”
以前在老家,每到逢年过节,或是喜事,没有铜锅是万万不行的。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一口铜锅,上面刻着自己的名字。遇上流水席,自己的铜锅不够用,便管别家借,还回来的时候,往往捎上两个鸡蛋一根香烟,既是酬劳,又沾了喜气。
其实铜锅就是火锅,老式的那种。中间一个芯子,木炭放里面烧得通红,外面一圈做锅,咕嘟咕嘟滚着肉汤,还没进家门就能闻到香味。
因为淳安是山区,冬天又湿又冷,所以铜锅特别受欢迎。早些年,农村里买个铜锅不容易,价格也贵,所以大部分人家都请师傅来打。像我家的这口铜锅,还是30年前我出生那会儿,老爸从朋友那弄了点铜,再找了个永康师傅打的。
当时,老爸每月工资也就三四十块,为了打这口锅,花了80元,还管了师傅三天饭。
在我们那儿,烧铜锅很有讲究,一般要层层叠叠铺四种食材。最底下一层,雷打不动的白萝卜,家乡人的大爱;第二层,大块猪肉,显得日子红火;第三层,自己炸的油豆腐;面上一层,铺海带和金针菇,对于山里人来说,这就算山珍海味了。
四种食材都要事先蒸熟,再放入锅中,炭火逐渐变旺,食材也在慢炖中,显出滋味。
吃的时候,从上到下,次序不能乱。但我小时候爱捣乱,经常拿筷子拨一个小缺口,捞猪肉和最底层的萝卜吃。浸了肉汁的萝卜特别鲜美,五花的猪肉炖得酥烂,超级好吃。我一边哈着气,一边三口两口下去,肚子里热乎乎的。
老爸说,吃铜锅,吃的就是满足感,炭火绵绵不绝,锅里的菜应有尽有,永远热气腾腾。而对我来说,这就是家的味道。
这几年,结婚、生子,父母为了照顾我,常常离家数月,到杭州烧饭带孩子,召之即来、默默付出。家里的那口铜锅,已经许久不曾生火了。
终于,在大雪纷飞中,我回到了家乡。老妈站在窗口,远远就叫唤我,而老爸帮我接过行李,便转身走进了厨房。
哗哗的流水声响起,老爸开始擦铜锅了。锅子有些旧,但依然闪着光泽。老爸洗得很慢,慢得好像在摩挲过往的时光。
青海西宁·羊汤
@黄莺的下午茶:终于到家了。才进门,大舅妈就端过来一大碗羊汤:“快点来喝,你们浙江可是没这个味道。”嗯,老家的味道,别的地方是做不出来的。
从零下十度的室外,到20多度的室内,喝一口羊汤,从胃暖到心里。
小时候在西宁,每年冬天,家里炉子上都会常备一锅羊汤,闻到羊汤的味道,就知道到家了。
羊汤是手抓羊肉的附属产品,青海的羊肉没有膻味,又香又嫩,到了冬天,家里托人从牧区杀一只羊来,挂在煤房里,可以从入冬吃到过年。
当年,掌勺的是我外婆,手抓羊肉可以选羊身上的任何部位,汤却只加橘子皮和花椒,再加一点点盐吊鲜,花椒一定要当地循化出产的,颜色红艳艳,据说麻味重、去腥效果特别好。
年夜饭,羊汤是迎客汤,手抓羊肉是主菜。满满一桌人以外婆为中心,坐着大舅舅、小舅舅和我们三家人。餐桌上,对孩子的最高评价就是“骨头啃得真干净”。
后来离开家乡,这么香的羊汤再也没喝到过,味蕾却牢牢记住了家乡浓烈的酸辣味道,以至于后来所有我爱吃的东西,都要和酸辣搭个边。
湖北大冶·炸土豆片
@忽又:每个家乡都有一道独一无二的小吃,像我的老家湖北大冶,街上到处都是卖炸土豆片的小摊,那味道,什么乐事、品客,统统秒杀。还没到家,就想着上街去吃两碗。
这道小吃做法很简单:土豆切成薄片,用牙签串起,放进油锅里炸,片刻之后捞出,最后,拌上特别烹制的黯然销魂酱料。
1999年,我还在上高中,是好友波波带我第一次吃炸土豆片,如今,我在杭州,他在泉州,我们时常相约回老家去吃土豆片,要么是我放他鸽子,要么就是他放我鸽子,总难相聚。
波波说,在外多年,也曾尝试自己做炸土豆片,料都齐了,配方也对的,但怎么做,就是做不出街头的那种味道。我觉得,这应该就是家的味道吧。有这点念想也挺好的,不管在外面漂多久,总会记得回家。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