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上虞2月12日电
“搡年糕哉!”
胡春耕大伯一边吆喝着,一边把浸涨的大米加水磨成浆糊状,榨压成粉饼,蒸熟成糕花。一旁的壮小伙把糕花覆进石臼里,举起粗大的木杵“搡臼”,一锤一锤,发出沉沉的敲击声。
站在后边的兄弟帮着“拨臼”,两相配合天衣无缝,按着搡者的节拍,拨者的手在温水中如蜻蜓点水般一浸一拨,糕花与木杵头之间便有了湿漉漉的润滑剂,一搡一拨之间,乳白色的糕花翻着跟头,变得又韧又糯。
大年初三,在上虞梁湖镇邂逅糕塑制作技艺大赛。年糕,这种春节不可缺少的特色美食,在手指的揉捏中变幻无穷,飘出了浓浓的文化味儿。
“年糕,年糕,年年高。”取其谐音,过年家家户户都有吃年糕的风俗。在梁湖镇上住了大半辈子的许菊瑛老人,踮着脚在这个摊子看看,在那个铺子望望,“草籽炒年糕,吃得到余姚;荠菜炒年糕,灶司菩萨要馋唠;泡饭烧年糕,到晚肚皮勿会饶;鸡蛋下年糕,毛脚女婿待遇高……”老人家边走边看,口中念念有词,一旁听到的人都乐呵呵地笑。
梁湖,东有皂李湖,南有洪山湖,西邻曹娥江,北依兰芎山。镇上的老人说,这里的水磨年糕,少说也有150多年历史了,现在正申报绍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梁湖人发明年糕“水磨法”之前,年糕是用干粉加水拌和蒸舂而成,口感粗糙,色泽晦暗。清光绪年间,梁湖洪山湖村有个叫陈培基的农民,从豆腐的制作方法中得到启发,先将粳米浸透,然后夹水带浆磨成糊,再榨干水分。用这种水磨粉舂成的年糕,细白柔软,美味可口。相传,光绪时的宰相王文绍每年清明节祭祖,总带上梁湖水磨年糕进宫,慈禧尝后赞不绝口。这样一来,梁湖水磨年糕便成了贡品,声名远扬。
“这水磨年糕的技艺还挺有讲究,要经过选、淘、浸、洗、磨、榨、刨、蒸、舂、制等多道工序。”擅做水磨年糕的胡春耕说,水质清亮的皂李湖、洪山湖水和“泥鳅粳米”是梁湖年糕的两大法宝。
“小时候做年糕,手工场就在自家堂屋里,旁边连通灶头间,里里外外热气腾腾。”一旁抱着孙子来看热闹的陆奶奶也勾起了记忆,那都是亲戚邻里齐帮忙的场景,当一臼绍兴毡帽似的糕花捧到桌子上,有人开始在桌上搓条子成年糕,有人就会在年糕上点红印,就是“印年糕”,寓意来年红红火火。年糕本属淡味,孩子们把热乎乎、香喷喷的年糕边皮捏成团,再沾点糖吃在嘴里,只有乡间才能现做现尝到这样的美食。
如今,年糕制作技艺更是精湛,民间糕塑制作人能将糯软的年糕揉成珠宝如意、飞禽走兽、花草人物,甚至一个钟点就能捏成《西游记》里的全场人物,这种技艺已传承了五代。
和很多中华美食一样,小小的年糕还记录下农业发展的歌谣、农谚、谜语——“今年年成天帮忙,嗨,哎嗨吆嗬嗬。丘丘晚稻都饱绽,嗨,哎嗨吆嗬嗬。颗颗白米像宝珠,嗨,哎嗨吆嗬嗬……”搡年糕时吆喝的《糕十八》声声入耳。
这,就是文化的独特韵味。弥漫着糕花的清香,洋溢着过年的味道,氤氲着农家的欢乐,年味,从舌尖淌出,一直充盈在空气中。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