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2月14日讯 “哥?”12岁的表外甥斌斌,这样称呼32岁的小郑,声音里带着疑惑。
“怎么叫哥呢?”妈妈(小郑的表姐)笑着责怪道。一家人听到后,也都乐懵了。
“那,叫什么?”斌斌无辜地看着妈妈问道。
这是小郑一家大年初一聚餐时,闹的“笑话”。而小郑的儿子,今年又是过人生中第一个春节,这个目前在家族中最小的孩子,又该如何称呼那些祖祖辈辈。于是,亲属间的称谓,成了今年团圆饭的话题。“厘关系厘得头都晕了。”小郑说。
亲属称谓图,摆上春节团圆饭餐桌
小郑是德清人,在杭州工作,家也安在了杭州,平时回老家比较少。去年春天生了个儿子,于是,今年这个春节,就得带着儿子“天天”回老家过年,见见长辈。
年初一,小郑带着老婆孩子,跟着爸爸妈妈去外婆家拜年。可今年,却遇上了尴尬事。儿子刚出生,第四代遇上第三代和第二代,该如何称呼?
于是,“家谱图”摆上了餐桌。小郑有两位舅舅舅妈,分别有一双儿女,其中大舅舅的儿子(小郑表弟)和女儿(小郑表姐)都已结婚生子,表姐的孩子斌斌今年12岁了。
小郑平时工作忙,表姐也嫁得远,也只有春节才能一聚,所以和表外甥斌斌甚少见面。于是,当表姐一再要斌斌“叫人”时,辈份就错乱了,斌斌本该叫小郑表舅,情急之下叫了声“哥”,把一家人都乐懵了。
那么,与斌斌同辈的天天,又该怎么称呼爸爸小郑的各位表亲呢?
这道难题,在长辈们塞给天天红包时,出现了。“儿子还不会说话,我代他回礼表示感谢时,却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小郑尴尬地笑了笑。
厘清这张家谱图时,小郑自己也被绕晕了。可亲戚关系,必须得理顺。要不,岂不成了“六亲不认”?
一大家子,头脑风暴了半天,最终还是小郑80多岁的外婆把关系给厘清了:天天喊爸爸小郑的表兄弟,兄为伯,弟为叔,表姐妹为姑姑;喊爸爸小郑的舅舅们为(大小)舅公,舅妈则是(大小)舅婆。而斌斌,则喊小郑为舅舅、喊小郑的父亲为姑丈爷爷。
“表”、“堂”的“前缀”一概省略。“如果再加上的话,天哪,那还让不让人说话了。”小郑说脑袋都“肿”了。
亲戚关系太复杂,简化只叫“叔叔阿姨”
小郑在复述这张关系图时,还反复推敲了很久。“这么绕,何不统一称叔叔阿姨、外公外婆或者爷爷奶奶算了。”朋友小朱建议。
其实,小朱自己,就是这么干的。
小朱的爸爸,有2位堂妹1位堂哥。过年时,大家才聚一次。见面最尴尬的,便是叫人。不叫不好,叫了又怕叫错。
“我就全都统称叔叔阿姨了,只是在每个人的名字前面加个他们的名,作为区分。”小朱说,她已不记得,小时候父母如何教她各种称谓了。
小朱的爸爸,还有2位亲妹妹和1位亲弟弟。就连这么近的关系,小朱都“乱叫”,喊姑姑叫“姨妈”。“小时候,爸妈就这么教的。等我大了,发现叫错了,可再改,已经改不过来。”小朱说。
现在,小朱自己也成了别人口中的“阿姨”。表姐表哥们,都有了孩子。“阿姨”,成了孩子们对小朱的“代号”。
独生子女成祖辈时,不少称谓会消失
其实,就连同辈,小朱至今也没厘清。“到底怎样的关系才叫表,怎样的关系才叫堂?”小朱问道。
她模糊地记得,小学的课本上,有一张亲属关系图。“上头好像说,爸爸这边都叫堂,妈妈这边都叫表。”
可她的同学却不赞同,“跟你同姓的才是堂,也就是你爸爸的兄弟生的是堂。凡是不跟你同姓的,都叫表。”
小朱是独生子女,表姐表哥的孩子,更是表上表。“这样的话,老底子的不少称呼就消失了。”她算了下,比如,小朱没有亲兄弟姐妹,晚辈中自然没有亲侄子、侄女、亲外甥和外甥女。而这第二代,又是独生子女,他们又少了伯伯、叔叔、舅舅、姨妈和姑妈等。
其实,这还不是称谓生疏的根本。独生子女的出现,大家族随之消失,家庭观念也变得淡漠。再加上,“大家都往四处飞,一年到头也就过年见一次。其实大家,真的已经不熟了。”
现在,还有上一代父母(非独一代)的维系,等到了首代独生子女成为祖辈时,恐怕不少称呼真会消失,只剩下“叔叔阿姨”和“祖父祖母”,一如英语里的“uncle”、“aunt”、“grandmother”和“grandfather”。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